APP下载

六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3-04陈燕张娜燕小宁

右江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辨证论治中医

陈燕 张娜 燕小宁

【摘要】 目的 观察六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GERD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六炭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和内镜下食管炎情况的变化,评价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51,P=0.008),观察组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χ2=9.774,P=0.002)。治疗后,观察组次要症状总积分和综合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症状(烧心、反酸)及次要症状(上腹部疼痛不适、口干苦、睡眠障碍、纳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次要症状(嗳气反胃、恶心、大便不调)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黏膜下炎症改善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7%、9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停药6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6.7% vs 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炭汤加减辨证治疗GERD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效果,且在减轻嗳气反胃、恶心、大便不调等方面效果更明显,复发率更低。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六炭汤;中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8.06.01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因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引起的烧心、反酸或反食、胸骨后疼痛等一系列食管的特异性改变,可导致食管黏膜损害和口腔、耳鼻喉、气道、肺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其常见并发症包括食管消化性狭窄、食管溃疡、Barretts食管、肺吸入及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者甚至可诱发食管癌[1~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西化,肥胖者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在我国达到15%左右[3]。该病的治疗手段很多,西药是治疗的主要药物,虽可直达病所,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明显,但大多数GERD患者病情复杂,复发率较高,长期被该病所困扰[4]。近年来,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旨在探讨六炭汤辨证治疗GERD的效果,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中医科经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及内镜诊断为GERD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病程1~10(4.87±2.47)年;年龄24~64(43.10±9.40)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病程1~10(5.20±2.26)年;年龄23~62(47.57±8.70)岁。内镜结果:观察组Ⅰ级11例,Ⅱ级13例,Ⅲ级6例;对照组Ⅰ级12例,Ⅱ级11例,Ⅲ级7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六炭汤加减,基础方:香附炭10 g、陈皮炭10 g、枳实炭10 g、苏子炭10 g、神曲炭10 g、内金炭10 g。辨证加减:热证,可加黄连、栀子,佐以吴茱萸;寒证,可加丁香、吴茱萸;郁积证,可加柴胡、白芍;脾胃虚弱证,可加炒白术、茯苓;如有阴虚,可加玉竹、沙参;痰湿中阻,可加苍术、厚朴;反流、烧心明显者,宜加乌贝散;嗳气反胃者,宜加旋复花、代赭石;恶心者,加竹茹、姜半夏;胃脘部疼痛不适,可加延胡索、炒川楝子;口干苦,可加生石膏、生知母;纳差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不寐者,可加炒酸枣仁、石菖蒲;便秘者,可加焦槟榔、生大黄。依照《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制剂通则0213项下炒炭法制备,每剂煎取300 mL,于早晚餐后2 h温服,每次150 mL,每日1剂,连服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44871,10 mg/片,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和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国药准字:H20031110,5 mg/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治疗,用法: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10 mg,每日2次,餐前30分钟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15分钟口服。疗程8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主要症状:烧心、反酸,按其程度频度的不同可分为4级(无,0;轻,1;中,2;重,3),分别计分为0、2、4、6分。次要症状:嗳气反胃、恶心、上腹部疼痛不适、口干苦、纳差、睡眠障碍、大便不调(便秘或便溏),按其程度频度的不同可分为4级(无,0;轻,1;中,2;重,3),分别计分为0、1、2、3分。

1.3.2 内镜诊断及分级

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洛杉矶分类(LA分类)法,记录食管黏膜炎症分级情况。根据内镜下食管炎分级正常、A、B、C、D,分别计分为0、1、2、3、4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藥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6]的有关内容制定。①两组单项症状疗效评定:将患者各项症状评分相加,比较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评分。②临床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主次要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主次要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主次要症状总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总积分减少≥95%;显效:70%≤症状总积分减少<95%;有效:30%≤症状总积分减少<70%;无效:症状总积分减少不足30%,或反而恶化者。总显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总例数×100%。③内镜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内镜下食管黏膜正常;显效为内镜下食管炎症好转,治疗前后积分差为2分;有效为内镜下食管炎症好转,治疗前后积分差为1分;无效为内镜下食管炎症无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积分差为0分或为负值。改善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显效、有效的例数分别为3例、20例、7例,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的例数分别为3例、8例、19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51,P=0.008)。观察组的总显效率为76.7%(23/30),对照组的总显效率为36.7%(11/30),观察组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774,P=0.002)。

2.2 两组患者单项症状评分比较

2.2.1 主要症状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主要症状烧心、反酸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烧心、反酸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 次要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次要症状嗳气反胃、恶心、上腹部疼痛不适、口干苦、纳差、睡眠障碍、大便不调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次要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后嗳气反胃、恶心、大便不调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次要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主要症状总积分、次要症状总积分和综合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治疗后次要症状总积分、综合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主要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内镜黏膜下炎症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内镜黏膜下炎症改善均有效,其中观察组改善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0>0.05)。见表4。

2.5 两组复发率的比较

停药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7%、36.7%,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GERD的发病机制从根本上讲是食管自身抵抗酸性物质的能力下降以及酸性物质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增强引起的[7]。临床联合用药治疗GERD最常见的是将促胃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必要时可加用抗抑郁药物[8]。西药虽可直达病所,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明显,但周期较长,停药后容易复发,患者可能在服药期间执行力差,没有定时定量地依从医生的要求,影响治疗效果[9]。临床上中医药针对GERD的病因病机,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出发治疗该病[10],标本兼顾,在减少复发率、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等方面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

GERD中医学属于“吐酸”“嘈杂”“胃脘痛”“胆胀”“痞证”“噎膈”“嗳气”“梅核气”等疾病范畴,古代医家对其已经有相关内容的描述。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七情失和、寒邪犯胃、饮食失节、脾胃虚弱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本病的发生多与脾胃升降、运化功能,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息息相关,其中有偏寒、偏热之不同,久之以致痰、气、瘀、食结于食道致酸而发病,故自拟六炭汤以疏调肝胆、和胃降逆,重在调理脾胃肝胆的气机功能,气行则血行,气血流通,则痰、湿、食诸邪自解。香附味辛、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调血中之气,为疏肝理气之要药,开郁、宽中、消食,能通三焦,解六郁;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长于行脾胃之气,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枳实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善行中下焦之气,调五脏,健脾开胃,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三药伍用,共奏疏肝健脾、燥湿化痰、行气消胀、消食导滞之功效。苏子辛,性温,归肺经,降气消痰,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因为该病常伴有肺系症状和便秘;神曲甘、辛,性温,入脾胃经,健脾开胃,行气消食;鸡内金甘,性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既可消食又可健胃,长于治疗食积兼脾虚的证候。《博济方》曰:“如欲制其燥,助其消导可炒黑用。”诸药炭化后,可缓和其燥烈之性,并可增强助消化的作用,加强抑酸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内镜黏膜下炎症改善率均超过90%。而從各项症状评分方面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嗳气反胃、恶心、大便不调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总积分、次要症状总积分和综合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次要症状总积分、综合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停药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六炭汤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减少胃食管反流以加强抗反流防御机制,而且减少反流液对食管的损害,保护食管黏膜以对抗攻击因子的作用,体现中药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综上所述,六炭汤加减辨证治疗GERD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效果,且在减轻嗳气反胃、恶心、大便不调等方面效果更明显,复发率更低。

参 考 文 献

[1] 王瀛峰,张继全,吴 飞,等.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1(34):3821-3827.

[2] Ferreira CT.Carvalho E.Sdepanian VL,et al.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exaggerations,evidence and clinical practice[J].Jornal de pediatria,2014,90(2):105-118.

[3] 童 诚,徐 康.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次数及血清LPO 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6):620-622.

[4] Gerson LB,Kahrilas PJ,Fass R.Insights Int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ssociated Dyspeptic Symptoms[J].Clinin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1,9(10):824-833.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1-153.

[6]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7] Szczesniak MM,Fuentealba SE,Cook IT.Acid sensitization of esophageal mucosal afferents:implication for symptom perception in patients across th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spectrum[J].Clin J Pain,2013,29(1):70-77.

[8] 张志昌.浅论胃食管返流病临床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8):273-274.

[9] Koshino K,Adachi K,Furuta K,et al.Effects of mosapride on esophageal functions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6):1066-1071.

[10] 李 亮,孫志文,梁国英.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4): 737-739.

猜你喜欢

胃食管反流病辨证论治中医
壮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疗效观察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胃食管反流发病相关因素与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