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本科生精神压力与自我伤害行为现状分析

2018-03-04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压力本科生对象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自我伤害行为指没有自杀意图个体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身心健康,包括自杀或企图自杀,或酗酒、药物滥用等间接伤害行为[1-2]。医学本科生作为青少年的特殊群体,由于课业繁重,就业压力等原因,较之其他专业学生更易产生负性行为。本研究旨在了解及分析医学本科生中自我伤害、心理压力状况,为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福建省某医学高校各专业本科生325名,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95.69%。其中男性123名,女性188名,年龄19-24岁,来源地农村204名(65.6%),城市52名(16.7%),城镇55名(17.7%),独生子女83名(26.7%)。

(二)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1)大学生自我伤害问卷:采用王三菊[3]设计的《大学生自我伤害调查问卷》,该问卷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归纳各种自我伤害影响因素,结合个案分析及理论构想,经专家审定,信、效度分析,并进行预调查修改完善后形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等13条人口统计学信息及自我伤害行为方式、时间、家庭、成长经历等41项内容。(2)大学生精神压力现状问卷:采用陈晨[4]等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压力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身压力状况、影响因素、压力源等10个条目。

(三)研究方法。

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无记名调查,填写时间20min,,要求独立完成,不使用提示性语言。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并检查,有遗漏者请其解释原因或补填。

(四)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并分析,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χ2检验。

二、结 果

(一)医学本科生自我伤害行为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中有184名有过自我伤害行为,发生在大学阶段的53名。在行为分布中,以“掐自己”最多(10.9%),其次为“打自己”(9%),“咬自己”(7.4%)。在自残行为原因调查中,选择“自尊心受伤”最多(73名),其次为“孤独”(17.4%),“学习成绩不好”(17%),“就业压力”(16.7%),“同伴关系不好”(14.5%),“父母训斥”(12.5%)。在自我情绪管理中,143名选择“乐观对待”,123名选择“找朋友或同学倾诉”,118名选择出去散散心。

(二)医学本科生自我伤害行为影响因素。

在医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影响因素中,童年事件、自我性格认同等是影响因素(见表1)。基本资料及其他因素对自我伤害行为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自我伤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n=311)

(三)医学本科生精神压力现状。

对学生精神压力因素调查中,选择“学习与自我压力”及“前途与就业压力”的最多,分别有278名和271名。对精神压力应对方式上,选择“找人聊天减轻烦恼”(227名)及“我控制情绪”最多(221名)。

对学校对精神压力教育的评价中,仅45名学生认为学校对该方面教育较多及非常多,47名及210名研究对象认为该方面教育很有必要及有必要。在精神压力教育途径上,选择“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及“组织社会实践”的人最多,分别有77.2%及55.6%。

(四)医学本科生精神压力现状与自我伤害行为相关性。

研究对象精神压力现状与自我伤害行为存在相关性,具体如下(见表2)。

表2 精神压力感知程度与自我伤害行为相关性(n=311)

三、讨 论

(一)医学本科生自我伤害行为。

结果显示,近2/3研究对象有过自残行为,原因中选择“自尊心受伤”“孤独”“学习成绩不好”最多,可能由于医学课程较其他专业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未来就业及深造与学习情况息息相关。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学生容易出现抑郁,抑郁是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5]。

自我伤害方式选择上,选择“掐自己”“打自己”“咬自己”最多,与方益荣[6]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此种行为较之“以头撞墙”“刻字”等较为隐蔽且便利,能减轻压力而不为他人感知。

在自我情绪管理中,多数研究对象选择乐观对待及找朋友或同学倾诉,可能是朋友及同学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当学习、生活等出现问题时,朋友及同学成了主要倾诉对象。

(二)医学本科生自我伤害行为影响因素。

有研究显示,学习压力大、同伴关系不良、受到家长和老师斥责等负性事件都与自我伤害有关[7]。在医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影响因素中,童年事件、自我性格认同、兴趣爱好、父母教育方式及与父母关系是影响因素。首先,童年负性事件如家庭变故等可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有研究显示[8],儿童和少年时期受过精神暴力的人,实施自残行为的风险约是普通人的9倍,经历过家庭破裂或在学校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较容易自残。其次,有研究者[9]认为,个体实现了自我认同,在其与他人交往中就可以遵循真实性、真诚性及正确、有效性的要求,在平等对话和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人际交往,从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因此,良好的自我性格认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第三,兴趣爱好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当个体遇到困难时,有兴趣爱好的个体便可有所寄托,发展正性行为。最后,躯体虐待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有着很强的正向预测力。青少年遭受躯体虐待能直接导致今后的生活发生自伤行为[10]。也有研究表明[12],父母可通过教养方式传达价值观、行为模式、社会规则,从而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尽管在大学生活中,父母并不是研究对象主要接触者,但父母始终是其主要社会及经济来源,能对其心理、行为产生影响。

(三)医学本科生精神压力现状。

结果表明,前途与就业压力是影响医学本科生精神压力的最重要因素。这与医学本科生目前就业困难,就业率总体偏低有关[11]。但在精神压力应对方式上,绝大多数研究对象能够选择较为合理的解决途径,包括自我控制情绪及找人聊天等,表明绝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及良好的情绪发泄途径。此外,大多数研究对象对学校的精神压力教育表示不满,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如营造校园良好的物理及人文环境、组织各类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加强此方面教育。

(四)医学本科生精神压力现状与自我伤害行为相关性。

结果表明,精神压力可对自我伤害行为产生影响,个体对精神压力感知越强越可能发生自我伤害行为。有研究[12]表明,适度精神压力对大学生成长有促进作用,称作“良性压力(Eustress)”。但长期且超过个人适应和应对能力的精神压力会损害健康,称为“恶性压力(Distress)”。恶性压力可诱发大学生出现各种身心疾病[13]。因此,当个体感知自身精神压力较大时容易产生自我伤害行为。

猜你喜欢

精神压力本科生对象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一张图就能自测精神压力?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怎样控制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