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大写作
2018-03-03赵丽芳
赵丽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的教学地位日益提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愈发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写作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广大教师高度关注,相关的研讨在各地风生水起,但实效不大,大部分教师仍处于迷茫状态。分析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科学术权威对写作指导远远不够,基层教师缺乏学术引领;二是单一的现代化生活让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使得学生缺乏感性体验,难有佳作。对此,我结合实际,引入微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唤醒其写作意识,让其在兴趣的引领下创新表达,写出佳作。
一、微角度——明确目标,激发写作兴趣
所谓“微角度”,就是一节作文课的切口微小。具体实施时,可针对学生文章中的问题归纳总结,将其设计为一个写作互动,围绕共性问题展开探讨。这样一来,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打破传统写作“只写不交流”的弊端,营造合作氛围,鼓励学生交流参与,在讨论过程中发散思维,分享看法,最终达成共识,促进问题解决。
之前,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 的人》,在批改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人物形象相似”的问题,无法抓住个性特点,显得千篇一律。对此,我就设计了“如何写活人物个性”的活动,选取典型例子共同探究。
片段1:那凹陷的眼珠,干裂的嘴唇,以及一根根突出仿佛蚯蚓似的血管,时刻在揭示其年龄之大。挥之不去的是她饱经风霜的脸,刻满了深深的皱纹,好像一个快要干涸的小溪流,娓娓诉说她这一生的艰难苦楚。
片段2:她消瘦憔悴,白雪般的银丝十分惹眼,脸上的皱纹仿佛刀刻一般,岁月的痕迹格外清晰。眼眸深深凹陷在眼窝中,淡淡的忧伤弥漫在空气中,我不知道她在凝神思考什么,只是空气中飘荡着岁月的沧桑。
对于这两段文字,我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对比思考,回答我的问题。
师:两位同学笔下的人物有何共同特点?请你简要概括。
生:年迈、沧桑、饱经风霜。
师:人物特点存在相同之处,描写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写到了眼睛、皱纹。
至此,我不再追问,适当总结,引出今天的写作活动。
师:是的,从小学到初中,同学们对于人物的刻画始终在过去的经验中徘徊,写母亲是眼角的细纹,写父亲是宽厚的肩膀,写老爷爷是满脸的皱纹,写老奶奶是一头的白发,这样写千篇一律,不仅让笔下的人物失去了特点,个性不鲜明,也让文章变得暗淡,毫无特色可言。
讲到这里,学生笑了,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心已经和我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我引出写作活动,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探究如何写活人物,赋予其生命,让他们在我们的笔下灵动起来。
这样一来,学生便明确了目标,不仅知道了自己问题所在,还知道要如何改善,进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积极创作。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不断地改善中超越自我,实现突破,最大化提升写作效率,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微材料——简化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在写作指导中参考佳作,花大量时间带领学生赏析,归纳其中亮点,然后引导其“模仿”,以此解决写作问题。然而,这种做法效果却不理想,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学生积极性不高,难以推进。对此,我引入微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篇幅短小的案例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以之前的微角度写作活动“如何写活人物个性”为例,我就引入微材料,借助品读赏析帮助学生掌握“通过标志性的行为方式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片段3:又是一个傍晚,比往常更安静,她依旧坐在病床旁,双脚十分规矩地并拢,神情平和地与病床上的男人交谈,谈话的内容都是些日常琐碎……没多久,她又回到病床旁坐下,十分规矩地坐着,手掌不断抚摸着床单,面色平静地看着男人,好像一汪池水。
通过片段的阅读,学生很快领会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由于素材来源于学生作文,内容朴实,学生很容易理解,很快就消化了。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多一点练习,促进其学以致用,完全掌握并消化这一内容,达到预期效果。除了借助神情、动作,还可以利用口语化的言语形式,像“真的好,真的好!”“不得了,他家办喜事真是热闹,整个村子都去了!”“阿有吃过饭啊,要不要来点?”等,运用微材料助力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写作效率。
具体教学时,有关微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大部分教师保险起见,通常会引入名篇佳作,带领学生鉴赏大师级作品,并尝试模仿其中内容。以萧乾的《枣核》为例,其中最后一段就被很多教师运用,以此指导学生“如何在记叙中结合议论”。再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其中对于百草园的描绘是精华,大部分教师在讲解时会衔接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一技法。这种选取文本内容作为材料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效果不错,但需要改进。
三、微训练——注重评价,提升写作水平
对于写作,大部分初中生都很头痛,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构思,迟迟不敢下笔,绞尽脑汁凑字数。针对这一情况,就可采取微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片段写作。张志公先生说过:“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能写好一段,肯定能写好一篇,反之文章质量肯定不高。因此,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可针对某一写作问题展开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技巧,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将教学落到实处,还能及时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仍以之前的写作活动“如何写活人物个性”为例,在训练时我明确要求:运用今天教学的方法,通过人物标志性的行为方式,可以是动作、神情或者语言等,让农民工的形象鲜明起来。这样的片段写作很受学生欢迎,不仅简单有趣,而且能增强其信心。写完之后,训练并没有结束,我随机选择两位学生的片段投影,引导学生点评修改:
片段4:这时,我很不好意思,不自觉地低下头,对他说了声:“谢谢。”他愣了一下,也变得不自然,挠着脖子红着脸,回道:“没事没事,你随便拿去用就好了。”之后,我随口問了一句:“你是干什么的?”他又咧开嘴,笑着说:“我嘛,就是一个农民工呀!”
就训练成果来看,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这时,我会让学生点评,谈谈其中写得好与不好的地方,并做适当修改。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参与很积极,主动点评。其中,有位学生说得很好:“关于笑的表情可以多一点,适当修饰,以此凸显出农民工的朴实和他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便充分发挥了微训练的导学作用,一边写作一边评价,不仅能改善自身不足,还能促进互助,一举两得。
总之,微写作模式是促进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还能调动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其鉴赏、创作,在不断探究中提升,促进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以此落实学科素养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215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