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与选择视角查究
2018-03-03余蓉
余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经过历次的改革,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推新,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和选择问题没有解决好,导致课堂教学不知向何处去,太多的形式主义现象,造就了课堂的“假繁荣”,如何展开有效的突破,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一、学生本位前提下的重构与选择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要达成高度和谐,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在教学内容选择时,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展开操作。同样一篇教材内容,我们重点学习什么,这不能由教参来决定,而应该由学生的学力基础和学习需要来决定。教师常常走不出教学模式或者是习惯思维的束缚,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会套用一些习惯做法,这无疑是作茧自缚,针对性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性选择,以提升教学内容的适合度。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时,教师主要从人物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角度展开操作。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然后给出阅读思考问题:小说主人公是谁?在人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典型的描写方法?找出典型描写进行赏析,说说这些描写方法运用的效果。学生依照教师安排,顺利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课堂展示阶段,学生大多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在对小说主人公进行判断时,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有学生认为主人公应该是韩麦尔,也有学生说是小弗朗士,还有一种观点是韩麦尔和小弗朗士都是主人公,教师给出引导:小弗朗士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课文对其思想转变进行重点展示,说明其地位的重要,因此可以断定,小弗朗士应该是小说主人公。
教师从人物描写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这是教学内容重构和选择的结果。教师没有过多涉及文本背景、题材和思想内涵等内容,而是从描写角度展开讨论研究,这样的安排具有特定性。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这无疑是重构性操作。
二、语文知识视角下的重构与选择
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还存在一些狭隘的认知,将语文知识定义为字词句修辞的学习,对语文知识更深层的意义缺失研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充斥太多的低级操作。让学生用大量精力背诵、注音、解词、判断修辞、分析段意等,这样偏执的语文教学,难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知识应该具有更为宽阔的范畴,语用是一个方面,让学生接受更为丰富的人文意义,接受思想的洗礼,从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展开教学渗透,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构和选择。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学习时,教师没有让学生关注散文体裁方面的知识,而是发动学生对《背影》和《我的母亲》两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重点体会截面构建文章的操作方法。学生讨论设计时,教师让学生说说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学生经过深度解析,形成了学习共识:邹韬奋成长的家庭是一个封建家庭,带有封建社会的许多痕迹。家庭环境重视文化学习,母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母亲有爱心,能够做出榜样,这是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主要體现在体罚上。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给出确认评价。
教师没有像其他课文的教学一样,对文本基本知识进行学习要求,而是从邹韬奋家庭成长环境的优劣性方面展开讨论,学生自然联系到自己的家庭环境,对邹韬奋家庭环境的评价,也带上了个人色彩。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相似之处,教师须要给出科学的设计,不能是一样的学法,这样才能提升学习效率。
三、语文教法升级中的重构与选择
语文教学方法众多,教师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制约因素。教学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方法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这两者是承接性关系。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教师注重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升级,强化教学技巧的运用,以为有好的教法就可以提升教学品质,这便是忽视教学内容的做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教法运用,更要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高度统一,学生才能学有所成。
《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常规教学设计一般从课文中理清说明顺序、找到说明方法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为体现教学内容重构意识,教师对教法进行了优化操作。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苏州园林基本特点。然后,让学生做导游,介绍苏州园林的观赏角度。最后,借助苏州园林写法,对校园进行说明。任务启动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课堂展示开始,有学生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是,无论游客站在什么位置,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里有一座小桥,那里有一座假山,绝对没有对称的设计,体现的是自然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重构和选择,是对现有教材展开的科学整合、解读、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摆正教学态度,克服传统教学意识的束缚,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建构,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语文的东西,提升语文学习效率应该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11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