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2018-03-03夏红梅
夏红梅
在新课程理念和“人文素养观”的引领下,“强调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语和流行色,并且日益呈现出一种无可逆转的强劲发展态势。所谓“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和谐环境,妥善处理情感与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正强化作用,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健全其个性特征与人格特征的一种教育策略和教学模式。
语文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活动,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同时又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那么,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呢?
一、在情境教学中凸显情感教育
一个简朴而有妙意的“情”字,是牵引并拉近“缀文者”与“观文者”之间的“红线”,是架设并通向學生、活动内容与教师三者之间的“桥梁”。也正是这个“情”字,经过“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才能从知识汲取中沿波讨源,逐步地走进文本,与角色穿越相会,与作者同振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情感教育效益。
比如《赤壁赋》,苏轼与客人开怀畅饮,以空中“月”和眼前“水”为喻,立足于“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角度,深刻地阐述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生活哲理。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未涉人事”的中学生来说,是难以体验和真切感悟的。有鉴于此,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看了社会上一些“老虎”“苍蝇”“蚊子”被拍打后的揭幕真相和发自内心的深切悔悟,然后结合文本赏析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引导他们在多维比较中叹今感古、自悟自得。
二、在自主体验中凸显情感教育
积极开展以个体独立和合作探究为形式的自主体验活动,非常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唤起他们的各类表演情趣,锻炼他们的手口脑互动能力,而且有利于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迁移,进而激发并内化为学生的喜怒哀乐,让他们从中切实体悟到文本语言的感情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凸显学科活动的情感教育功能。
以《触龙说赵太后》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融思辨智慧和语言艺术为一体的文言文,寥寥百字记述了一件足以改变朝廷命运的历史事件。笔者以“导演顾问”的角色,激励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首先进行组内表演;然后开展组际交流和集体评价活动,从中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最佳表演个人”“最佳创意编剧”等奖项。从这一自主实践活动中,学生切实体会到触龙的忠心和高超的游说技巧,在积极体验中接受了情感价值观教育。
三、在审美强化中凸显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的特征,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在寓教于乐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审美艺术和情感教育的元素。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高中生初步具备了艺术情感的追求意识与能力,积极引导他们从感知、想象和发掘过程中“抓住”美感,逐步实现情感、知识、行为的完美结合,非常有利于他们在厚积薄发中攫取情感教育的效益。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播放了多媒体影视片段:一个明月高悬的夏天夜晚,皎洁的月色洒向静谧安宁的荷塘,在曼妙轻柔的缓缓音乐中,一朵含羞待放的荷花正探出头来,在慢慢地伸展着、绽放着……学生置身于生命灵动的美妙心境中,在追求与享受中“沿波讨源”,在品味与感悟中“批文入情”,从而逐步地走进文本,走向作者,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功能。
四、在资源开发中凸显情感教育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一个崭新课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战略性指向。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类丰富,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按照时空标准,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大类。按照资源主体和来源,可分为书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类型。
比如,校园内的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家庭中的亲子之爱、天伦之乐,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喜怒哀乐,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和四季更替,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开展智能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以“绿色资源”为例。可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感受自我牺牲、乐于奉献之美,从“高山流水”中感受天造地设的大自然力量,从“岁寒三友”身上感受到无限的生命力……芸芸众“美”,都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力元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只有善于把“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起来,才能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225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