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探索
2018-03-03马小荣
马小荣
摘 要 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内容价值优势及立德树人的作用,创新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途径。具体途径是:完善思政课堂内容设计,以理论涵养学生职业精神;完善思政课实践环节,强力培塑学生职业精神;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多维多方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5-0068-03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及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高职院校思政课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功效。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思政课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增强思政课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效性。
一、完善思政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涵养学生职业精神
思政课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程度最高的課程形态,不仅具有整合各种课程教育因素,为其他课程提供意识形态标志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价值性功能,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起着持久的精神塑造作用[1]。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作用,就需要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激发思政课理论课堂的活力。
(一)重组思政课教学模块,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国家统一编写的思政课教材保证了课程体系的严谨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但并未对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严格规定,因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改变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照本宣科状态,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和“概论”两门课中有针对地对“职业精神”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拓展延伸,把文化传承、人文精神等内容适当地“嵌入”两门课程当中。
以基础课为例,包括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的有绪论、第五章、结束语三部分,可以将其整合为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四大模块,与此对应,分别嵌入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的内容,并依此确定“适应环境,聚焦职业方向”“打好基础,树立职业理想”“内化于心,锤炼职业意识”“奉献有为,牢记职业操守”“外化于行,争做合格公民”等5个专题,实现职业意识塑造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和贯通[2]。
(二)统筹推进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丰富思政课堂内容
“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讲座、作报告、播放纪录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工匠人”,比如,“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等。这些“第二课堂”形式可以有效弥补思政理论课堂的不足,通过他们的感人事迹、对职业的敬畏和执着,向学生传递一种信念:崇高的职业精神带给我们幸福感和荣誉感。把课堂上“高大上”思政课理论内容转化为“接地气”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内容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优化成绩考核方式,鼓励过程性评价方式
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时,不能偏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着重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个人品质,增加过程性评价比例。在考核内容选择上,要多筛选与专业职业精神相关的考试题目;在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和素养,构建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增加考核项目,比如社会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学生在课堂与生活中的表现等内容,形成阶段性的能力素质目标考核方式,最终成绩以各个阶段的考核成绩按比例进行汇总,降低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在成绩中的比重,关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二、抓实思政课实践环节,直接培塑学生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要从书本和课堂中走出来,走进企业,融入社会,做到课堂教育“入耳”,实践教学“入脑”和“入心”,真正发挥思政课两个课堂的积极作用,鼓励高职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一)丰富校内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意识有机融合在一起,能把思政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形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因而,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校内实际,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话剧、情景剧、读书会的形式展示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逐渐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用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善良的品质,比如,在社区开展志愿义诊活动、技能服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等。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兼职、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从事工作的责任和职业艰辛。
(二)拓宽校外实践平台
校内实践活动固然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但广阔的校外实践平台更能帮助学生融入社会。高职院校可以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思政课校外实践辐射网,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和地方优秀企业文化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参观后要求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职业精神为主题的体验交流会,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践反思,实现对职业精神的充分认知和理解。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协调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教学标准,将职业精神作为重要实习指标,细化和落实到具体的实习内容和环节当中,使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进一步了解工作规律、自觉遵守职业规范、主动承担职业责任,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精神。
(三)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需要收到成效,因而高职院校急需建立起一整套完整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一方面能约束监督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便于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构建评价反馈机制并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要真实反映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尤其是缺乏组织管理的校外实践活动,对学生是否真正进行实践活动本身很难鉴定。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面谈、抽样调查、追踪调查、实地访查等方式,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进行督查,保证实践活动的真实有效。endprint
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多维多方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思政课对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离不开学科、课程、教材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正面发力,同样离不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样化载体的共同合力[3]。
(一)拓展思政课网络载体
当前,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思政课利用网络载体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不仅能增强思政课的魅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高职思政课必须要借助互联网最新成果,选取适合学生的网络载体,把网站、微博、微信等在学生中使用率高、好评度高的新型媒介引入到思政课堂中。准确把握这些媒介的内在机制和特点,根据学生个性和需求,选取不同的媒介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比如,利用官方网站的权威性和全面性,进行正式、严肃的内容传播;鉴于微博较强的互动性和公开性,发布一些具有辩论性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朋友圈”的传播性和私密性,更好地了解学生动态,能够实现及时教育。
(二)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育
在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困惑或困难,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提升答疑解惑的能力,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思政课教师要重视新技术手段提供的平台,采用网络优势衍生出来的慕课、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手段,这些手段能够体现教学双方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双主体的师生基于教材内容, 共同商定学习计划, 兼顾群体和个性的需求和差异,允许有学习计划约束下的一定自由, 实现由传统教室向网络空间的穿越。同时,线上模式能增强答疑解惑的及时性和隐蔽性,保护学生隐私,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入交谈。与此同时,要不断跟进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反馈,做到统筹规划,积极搭建线下工作平台,创建辅导员工作室,专门反馈学生在职业精神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创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中的价值和功能。
(三)着力推进多元合力教育
多元合力教育是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合力教育有利于实现目标统一、空间衔接、优势互补,从而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利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仅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远远不够,需要协调多方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积极作用。这些合力具体包括:第一,教与学的合力,注重师生间的互动,由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多种课堂教育合力,充分发挥网络课堂、传统课堂、实践课堂的育人优势[4]。第三,思政課和专业课合力,思政课培养精神、专业课培养技能,要发挥多种课程的积极作用和育人功能。第四,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合力,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探索建立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家庭期望、结合学校实际、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
参 考 文 献
[1]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3.
[2]沈壮海,葛大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势而新:历史经验和现实进路[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9):126-129.
[3]万力.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31-35.
[4]王卫国,陈迪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7):84-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