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微探究教学,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18-03-03张玉群
张玉群
微探究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发布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课堂效果最优化。微探究课堂的主要特点就是“微”。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微小”“精微”“微妙”的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这样的过程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符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追求。
一、比较式:提升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微探究,让学生在完成教师发布的微任务的同时提高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享受文本解读的快乐,最终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轼词作的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词的基础上,也让学生在图书馆中或者通过其他资料搜集整理苏轼其他的词作,让学生认识到苏词按照时间划分前后期,其艺术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发布微探究任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作品让我们走进了苏轼的世界,这个作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今天我们要重点体会一下苏轼前后期词作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请你们将苏轼前后期的作品各选择一首进行比较诵读,然后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大家积极参与,都有良好的表现。”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准备诵读。通过交流诵读体会,学生对苏轼作品的认识走向深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这首词作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获得具象感知,也对当时苏轼即景抒情时的情感有了深刻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发布任务:“那么,你能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变成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这样就让学生进一步深化了比较阅读的感受。
教师通过为学生发布比较阅读的微任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结论,同时形成书面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度解读了文本,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拓展式:指导筛选信息
现在的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筛选概括能力的考查,而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将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内知识的学习,而是应该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在拓展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如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微探究。为让学生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题目即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学完这篇课文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教师发布任务之后,学生主动结成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探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查找资料: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上网搜集相关的资料,主要搜集对林黛玉人物的分析,并且将电视剧中的相关内容制成课件;②交流学习:学生一起观看视频,然后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悟;③拓展写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自选角度进行创作,如《写给林黛玉的一封信》等。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拓展探究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更加深刻的体验。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同时,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综合式:启迪社会责任
微探究教学中的综合式教学方法是指将高中阶段的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也融入到文本解读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升华。这样的做法也能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受到启迪,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如在學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综合地理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到长江三峡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然后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现在的长江三峡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在地理课堂上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长江三峡的知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三峡甚至我们祖国的美丽山水不受破坏呢?”教师这样的内容设计将学生的地理知识巧妙融入进来,激发了学生保护祖国山河的责任感。
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将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读文本内容,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启迪了学生身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微探究教学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开展微探究教学,让学生的鉴赏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语文核心素养都得到有效提高,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223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