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散文审美教学研究
2018-03-03吕东进
吕东进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培养对象,二是培养方法。因此,培养学生“发展素养”是基本途径,落实“立德育人”才是根本任务,怎样把这个根本任务具体化系统化,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的多向性转化为指向性,其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既是新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又是散文文体教学的追求,通过解读散文之美——语言美、场景美和哲思美,把握文本的内在美。笔者以《像山那样思考》为教学例子,探索语文教学中散文审美鉴赏的途径,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让学生感知体验语言之魅力、场景之力量和哲思之深厚。
一、诵读课文以体验语言诗意美
诵读法是散文教学的必经之路。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调节散文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可以让学生从章节诵读中体物知情,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这是审美志趣的发起点。
《像山那样思考》从一声狼嗥这一特写镜头开始,诗意的语言就随之展开,尽管描绘的是沉重的死亡的迫近,但文字里透出的是诗一般的氛围,简洁的叙述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积淀。在教学前三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齐声诵读,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因为狼嗥的特点是“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这些情感色彩及其显著的词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狼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鲜明对立性、富有怨怼意味的情感?而作者又是怎样进行诗意的表达的?
诗意美在第二段表现最突出:“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會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这部分文字运用了铺排的手法,使结构和语言都有诗意化,拟人化地写出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以及猎人这些不同群体对这一声“狼嗥”的反应,揭示的是这一声嗥叫背后主体、场所、同伴、受害者和猎杀者的各怀目的,虎视眈眈,有生死的较量,有利益的角斗,暗藏杀机,作者在这里与山站在一个“制高点”,冷静地看待这一场关乎生死,更关乎自然生态的角斗,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揭示出这些反应背后“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忧虑与思考,尤其是人类在这里扮演的自私自利角色,与山的视角冷静、平等、客观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平实的比较中,融入了作者“明显”的感情倾向,而又有“迫切”的主观愿望,融入了“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意义。
二、想象情景以欣赏场景悲喜美
想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更是文本解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解读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与生活进行迁移,以还原作者描绘的场景,感受描绘的画面所传递的情感。
在解读4~9节时,想象还原文本所描述的场景,是感受文意、揣摩作者写作用意的最直接的方法。“我”对狼的认识变化来自一个“事件”:“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这部分有关狼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当时的场景,利奥波德笔下对狼的描写有着温馨的画面感,也有很强的代入感,可以让人不禁想起自家养的小宠物,活泼、好动、调皮、可爱,有种想近前去捏一把或者抱起来逗乐的感觉,画面优美有喜感,笔端含情,传递着生命的律动。这里作者所描绘的这群狼,不禁让读者颠覆了对狼一切不良的印象:“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竟然让人误以为是雌鹿; 而小狼所表现出来的“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则勾勒出和谐自然的生命状态,触动读者心灵深处,凸显了作为狼的生命意义。
“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当我们的来复枪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部分写到了人的做法,让人顿感悲愁。人们猎杀狼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做出了最直接的决定——射杀!作者极力摹写老狼垂死时眼中的绿光,透露出心灵的震颤。场景中的温馨美被无知者的人类残忍地彻底毁灭,这绿光是对人类深刻的谴责。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描写小狼的画面越温馨,小狼越可爱,体现作者对猎杀者尤其是“不堪造就”的新手的谴责就越有力。可以看出,作者的忧思寄寓于诗情画意,像狼嚎一样深沉。“自然的和谐之美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却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学生可以随着画风的变化,深刻感受这场景给人警醒的力量。
三、探究主旨以感知哲思深远美
探究是文本解读的核心方法,对散文哲思的探究就是深入挖掘散文主旨,感知散文中蕴藏的深远意味。层进式的解读过程,意在求得散文哲思美,带给读者以强劲的力量,体会深远的审美情趣。
研读第10节,不由得感叹作者哲思深远,与其说是山的沉思,不如说是作者的远见。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中的随笔,文中作者以诗意笔法、悲喜意境阐释对生态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深入关注生态环境和生态伦理,并理性思考了如何构建和谐生态家园。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生态自然已潜藏着危机。我们要的“安全”在不知不觉中酝酿着危险,把自己推入深不见底的生态深渊。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我们追求的安全不该只是暂时的,而应该是长远的,人类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生态意识。
正如译者侯文蕙所说:“利奥波德从那只垂死的母狼的嗥叫中听到和感到的,是对世界的忧虑,也是对站在狼这类动物的对立面的人的忧虑。”狼的嗥声依旧回荡在原野中,其中深含着大自然生存法则的启示,而悲哀的是人类尚未觉悟,这正是作者作为一个个体对群体的忧虑,体现的是长远而深刻的思考。
纵观全文,作者的思考是从狼嗥开始的,到“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结束。这一声“狼嗥”中渗透着对“狼”“人”以及自然的思考,深远而富有诗意,思考的实质是作者在向人类展示着一个人类自己还不曾理解和正视的一个事实,或是对将要面临的一场危机的正告。这一事实和危机将给人们带来震撼,这正体现了此文的哲思:“思考”本为人类所独有,而作者却赋予“山”以人性,要人类向山学习,学习它的大气、高远、永恒的特征,这恰恰是人类所缺失的。人类为了眼前的个人利益,思考狭小、浅薄、短暂,不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缺少了“山”那样的客观、理性、高远的视野。
在这声嗥叫里,作者借文本透露出的哲思意蕴深远,目标深远,意义深远,价值深远。这样的散文哲思前卫,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意在警示人类,要学会“像山那样思考”,平等地看待世间万物,尊重客观规律,敬畏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唤起人类的自然生态意识。借助散文探究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狼的呼唤,更是作者的呼唤,并自觉养成散文阅读的审美志趣。
因此,在深化情感、价值体悟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文本的审美解构,确定章节审美指向性,由浅层到深层,引导学生从诗化语言、场景再现和哲思表达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妙之境。教师在审美鉴赏教学时,应勾勒审美境界,力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的养成,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314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