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2018-03-03陈燕萍
陈燕萍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1、前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旨意,以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精神,提升体育教师培养质量,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面向21世纪,面向社会转型,面向新常态,面向国际化,充分考虑改革的大环境、结合时代性和地方性等相关背景因素,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综合改革与发展,培养一大批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展现当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的重要来源和保障,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了经济市场竞争的主轴,伴随着知识信息时代与日更新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升体育教师培养质量。为此,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赛事先后开展以及2010年实行福建省教师招考以来,报考体育专业岗位通过笔试筛选后,应聘者需要进行技能测试、说课、片段教学等契机,对体育教育专业以“技能型”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体育教师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以赛代考,增加课程实践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师的岗位对体育专业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培养素质过硬的体育专门人才,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技能课的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对主修课程技术考核进行综合探索改革,提出“以赛代考”的方式代替以往的传统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意识,促进考核成绩更加公平、公正、公开,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学发展。
2.1、单项技能大赛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修技能科目情况,采用“以赛代考”“赛考合一”的方式代替以往的传统考核方式,制定体育教育专业技能课“以赛代考”方案,以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考核内容相对应的纳入竞赛内容和竞赛规程,每个项目分别在期末考试时,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考核,获得相应运动项目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列入期末总成绩。考核方式(1)以集体参赛方式:通过教师指定或学生自由组合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团体”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相互交流,团体成员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创造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并以团体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团体的成绩记作个人的基本成绩。这种考试不仅鞭策了后进学生,也增加了优秀学生的责任感,形成了浓厚的互帮互练的学习风气,起到了既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又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作用;(2)以个人参赛方式: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教学比赛,参加各技术项目的技术评定或达标比赛的成绩作为学生个人基本成绩。学生作为参赛队员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的适应能力,这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学生的运动技能稳步提高,逐步养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技能水平不同程度得到提高,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参赛中进一步了解竞赛规则和裁判工作,让他们掌握裁判技术,裁判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裁判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2、基本功大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是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和精神面貌的试金石,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结合全国、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从2015年开始每年在大三第6学期,举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制定基本功大赛的竞赛规则和比赛细则,竞赛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类两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为教学设计;运动技能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四项内容,竞赛要求:基本功大赛作为专业实践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参赛并获得合格以上才能取得专业实践课程分,各参赛学生按教学设计、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五个项目竞赛的成绩得分总和计算,60分以上为合格,其中每项运动技能项目各设置两个单项,一个单项得分低于4.5分,不能参与总分计算,视为基本功大赛不合格,不能获得专业实践分;未参赛者视为不合格,不合格者须在下一年进行补赛,方可获得专业实践分,每个学生必须参赛以此作为该专业实践课程学分的考核依据,合格者获得1学分,取消原实践课程(社会调查)1学分。通过基本功大赛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一方面,重新整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揭示学生自身薄弱的运动项目,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基本功大赛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福建省教师招考面试阶段接轨,增加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基本功大赛上承“单项技能大赛”,下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并与福建省教师招考技能面试接轨,呈“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教学程序。
3、设置专业技术等级达标
体育教育专业训练人才培养,不仅要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还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培养目标,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不同技术专项,设置了专业技术等级达标制度,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给学生提供各种运动项目、不同层次的赛事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赛事训练和比赛。除了田径、健美操项目有相应的等级成绩标准,其余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的技术等级标准,以参加地方市级以上级别赛事中获得前六名为标准进行评定,或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运动项目等级证书。由此,鼓励学生“以赛带达”完成“专业技术等级达标”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强能,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4、专业职业技能培养
4.1、推进专业认证制度
专业职业技能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部分,由于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所占比重较大,往往缺少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的经验。由此,为适应社会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裁判工作实践,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计划。每年由我院部分国家级、国家一级裁判老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培训,有计划的组织安排由大一到大三不同层次多项目的运动会裁判实践,每届学生在校期间首先参加校运会和校内球类小型竞赛的组织工作和裁判工作,再与学校所在地的区级、市级等教育部门以及体育局政府部门进行合作,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了运动会裁判实践,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和裁判水平,为学生考取各类各级的裁判证书提供实践机会,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实践环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各种二级裁判员、教练员培训、考试,并把学生考取裁判证书制度融入课程体系,考取证书后获得实践课程学分1分,作为取得专业实践学分的考核依据,毕业前如果不能拿到一本职业技能证书即不能毕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都获得了一种专业职业技能相关的裁判证书,以此作为就业的“路牌”,为学生毕业以及就业奠定了基础,开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
4.2、片段教学
根据目前评价教师教学、教师教学技能、教师人才招聘都实行片段教学,在大四实习期间举行小学体育课片段教学竞赛,要求每个实习队由实习生的指导教师辅导片段教学技能,组织开展小学体育课片段教学的训练和教学观摩,在实习结束时举行小学体育课片段教学竞赛,一方面丰富了培养人才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不断在模拟教学实践中找到灵感,懂得应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学生所学知识能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循序渐进式”的锻炼平台,使应届生在面试过程中善于表现自己,能在激烈的体育教师招聘中脱颖而出做好充实的准备,增加就业竞争力,为今后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积累经验,并为课堂教学提供优秀的素材。
5、结论
5.1、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对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以“以赛代考、赛考合一”方式,通过比赛获得的成绩作为该课程的技术考试成绩,将“考场”变成“赛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平时练习与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代考”的教学与评价改革。”
5.2、突出专业实践课程学分
通过大赛、培训、考核,改革培养方案的专业实践课程学分,一是以基本功大赛作为专业实践课程,合格者获得1学分实践分;二是通过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作为取得专业实践学分的考核依据。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适合社会人才需求。
5.3、完善“课程承接”的实践体系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承接”的实践体系,经过实验探索,逐步与教学计划形成相配套的考核体系,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条件,缩短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磨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