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018-03-03

关键词:社会科学理论课工作者

韩 露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哲学社会科学在传播文明、资政育人、创新理论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不仅在国家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发展目标等多方面提出了新命题,更对今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诸多新论断。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在21世纪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机。对此,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必将迎来新变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必须筑牢信念、迎头跟上,勇担大任,不断推进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任意识的体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立场坚定,筑牢信念

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它是将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科学行动的决策者,更是理想信念的播种人。只有在自己的头脑中筑牢信念,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才能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中担当重任。筑牢信念,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面对当前社会多元、多变的种种思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展学术研究的行动指南,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才能做好科学真理的传播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新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迎头跟上,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作为自身的神圣职责,以百倍的努力诠释好、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价值、制度优势,帮助人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而坚定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筑牢信念,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地把研究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放在工作首位,才能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引领者,这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性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突出的政治教育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坚持讲政治,坚定政治立场与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2]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理论教育中的政治性,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是其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只有筑牢信念,才能做到立场坚定,才能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中勇挑大梁,将这项政治育人工作做好做实。

(二)立足实践,知行统一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综观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功经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通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设置源于实践的教育内容、发挥教育主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教育示范作用,以及确立依据教育客体应用理论于实际的情形作为教育实效的评价标准,将“实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就必须立足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哲学社会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评估理论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志,它理应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为主要任务的党的理论教育必须实现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防止“坐而论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真理性。然而,理论与实际在一些方面存在的差距,会降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的信任度。因而,在理论指导下改造现实、改造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150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时刻铭记: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指导实践,在具体实践中达成知、信、行的统一,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的最终研究成果真正能符合党和人民需要、能经得起历史沉淀、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直面挑战,勇于创新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直面应对新的挑战,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新的实践。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4]155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活力与动力来源于创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自觉着眼大局全局,站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推进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有创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其它教育环节产生创新的先导。因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党中央历来强调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必须注重理论教育实效、必须建构完备的理论教育机制等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任务、主客体以及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不断加深认识,加强探究,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必须反映和体现时代精神与精髓。新时期,党中央号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确立为党的理论学习的中心内容,同时提出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这一系列教育内容的补充是对推进党的理论教育的巨大贡献。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探寻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创新直接制约着理论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在新媒体时代,理论教育也要特别强调利用现代传媒、借助网络平台等科技手段向人们展开宣传攻势。除此之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应积极建构新的教育机制。教育机制是教育正常有序运行的支持与保障。新时期的理论教育工作,对建立与完善理论教育激励机制、反馈机制、渗透机制、评价机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备的教育机制能够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同时,只有实现教育机制的创新,才能使其他教育环节的创新落到实处。不论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还是教育方法、教育机制的创新,它们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实现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形势,建设责任意识强、业务素质硬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繁荣与发展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是关键。搞好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要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2015年6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工程,要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把好质量关,增强工程在思想政治上的引领力、学术创新上的推动力。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与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确保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为了更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努力形成多方配合、提升层次的规范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格局,党中央尤其强调干部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出版发行的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他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当前,我党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呈现出新气象,从而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科研骨干培训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家,是开展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中坚力量,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为了造就大批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化人才,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进程中,中宣部、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举办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全国有超过4万人参加了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还将国内及对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地提上议事日程,不仅组织了千余人的各学科专家分期分批到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国情调研,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还先后组织了七批100多人次分赴俄罗斯、印度、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题考察,邀请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知名学者来华交流。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交流活动,广大干部不仅深受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启迪,而且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2006年,中国社科院内授予了47名学部委员、95名荣誉学部委员以最高学术职务和荣誉称号。首批47名学部委员,均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学术水平为国内或国际学界公认、作风正派、学风优良的在职知名学者;95位荣誉学部委员,是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对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杰出贡献的离职资深学者。正是这些责任意识浓厚、治学严谨、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们的涌现,给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剂。2014年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集中招收的首批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全面开展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

新时期,党中央加强了对各级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多次制定下发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和意见。自2007年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还特别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加研修纳入了计划。为了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和水平,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总体要求,对大力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对认真做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聘配备工作,对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对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对切实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等问题,做了全面深入和具体的阐述,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依据党中央的相关指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的专项计划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国内外参观考察活动自2009年起,正式启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毫无疑问,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身使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与理论功底,当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三、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凸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指引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大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培养自身高尚的品格,竭力做好育人工作,做好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统领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10月,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第46次会议上深入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宝贵成果时指出,随着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不断深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正在形成。作为信仰坚定、责任意识明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统领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继续推进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党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新时期,建设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了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理政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亲身参与实践,紧跟时代步伐,将最符合现实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理论化、抽象化,才能作出新的思考与判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价值,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只有做到、做好这一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做好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当好党的理论的“政治翻译家”。

(二)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工作。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之中。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等的作用,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与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新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洞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厘清经济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从而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还要结合中国实际,大胆解放思想,牢牢把握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见解,以先进的思维方式把运用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与理论实践结合起来,把掌握方法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竭力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方法,积极创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从而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三)锻造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品格,净化哲学社会科学环境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学术研究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人们追求学术卓越而急功近利。然而学术求真的本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要淡泊明志。只有加强学术规范与强调学者自律双管齐下,才能净化学术环境,繁荣学术成就。一是要倡导优良的学风。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出书斋,关注实践,不仅要研究整个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还应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地在学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二是要坚持科学的探究精神。“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4]29第三,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于本职工作,把学术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上,以干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为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积极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实践党的理论,切实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了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中央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断造就学术新秀和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理论课工作者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