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03李晓彬徐静汶王学习
路 莉,胡 燕,李晓彬,徐静汶,王 敏,王学习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综合体,而后者尤为重要,其核心为教育创新,其特质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医学本科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环境下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医学类本科课程多,学生学业繁重,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缺乏、实践能力较差等问题,迫切需要改变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2]。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兰州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和目标,指出综合性大学在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1 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1 学校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延续传统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段式教学模式[3],医学课程多,专业性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要求较低甚至无要求。一方面学校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就业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学生临床诊疗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继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科研兴趣低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关注课程成绩、年级排名、能否获得奖学金等,并且在就业过程中招聘单位也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班级排名。所以,在校期间医学生往往忽略了自身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较多医学本科生认为就业前景乐观,觉得创新、科研是研究生的事情,与本科生无关,自己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创新、科研兴趣和积极性。
1.3 学生科研引导和组织实施机制不完善
国家和学校设立各级各类本科生创新性研究项目的初衷是让学生自主申报项目,指导教师配合学生完成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4]。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大偏差。首先,学生对创新项目认识有误,很多学生申请、参与项目只是出于从众心理,主要是为简历“增光添彩”和“综评加分”;其次,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寻找指导教师大多会直奔教授和科研名师,而教授和科研名师时间有限,只能“挂名”,根本不能发挥指导作用;最后,项目结题考核也存在问题,结题时只需参加终期结题答辩,提交结题报告,没有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奖惩考核制度。
1.4 缺乏本科生创新研究学术交流渠道和平台
目前在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会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与渠道极少,且没有为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设立专门的交流平台,无法进行学术交流、分享最前沿的研究成果[5]。因此,大多数参与创新项目研究的学生,其创新能力提升有限。
2 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2.1 教研协同,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和意识
早接触科研活动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培养[6]。因此,在医学本科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指导教师就开始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激发其科研兴趣和意识,拓宽学术视野。从第二学期开始,邀请科研学术素养较高或有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经历的学长、学姐开展科研创新学术交流活动,如本科生创新经验交流专场报告会、学术交流沙龙,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等。这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又可以激发其科研创新兴趣,树立科研创新意识,为后期开展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2 自主创新,建立科研兴趣和思维
经过早期科研意识培养,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科研想法,能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据此提出新的科研课题,建立初步科研思维。因此,从第二学期开始,有科学研究兴趣的学生可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分步骤选修实验动物学、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科研基础课程。教师可将有研究兴趣的学生纳入研究小组,指定“一对一”带教人,进行基本实验技术和实验技能培训;学生参加研究小组会议,选读文献资料,由浅入深、由中文到英文、由前沿综述到原创性实验和临床研究,从而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能够自主创新,提升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思维。
2.3 指导项目,注重科研实践和操作
选择经过实验操作和技能培训、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以带教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分配给其少量、可执行性强的研究内容;指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提取、归纳、总结学生的思想精华,对有研究意义的内容形成文字性资料甚至项目申请书;指导学生有计划、分步骤地申请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如学校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及君政基金科研见习进修项目等。项目获批后建立项目学术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的新现象和非预期结果;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对发现的新现象和非预期结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以期有新发现和新突破,以利于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利用寒、暑假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2.4 以赛促学,加强科研交流
对于学生的优秀研究结果,可以通过教研室/研究所成果展示、学术会议和论文发表等形式交流,并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兰州大学创新创业项目评比、“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年会等,进行全校、全省、全国学术作品竞赛和学术交流。以赛促学,加强交流,提升学生科研和创新信心,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2.5 学科交叉,促进科研协作
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不应该局限于医学专业,应注重多学科协作创新。交叉学科往往就是一种理论创新和技术发展[7],学科交叉点就是新的科学起点和研究前沿。学科交叉与创新有着密切联系,多学科交叉研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开展研究,促进其科研能力全面提升。
3 结语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创新与医学发展密切相关。医学院校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基础上,激发其科研兴趣,激励其主动观察、思考,培养科学研究兴趣、思维和意识,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实践科研训练项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建立科研创新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佘颜,黄小平.创新教育背景下“助研计划”模式在高等医药院校的构建及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7):21-22.
[2]谭志敏.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立体网络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8):100-102.
[3]朱海英.高等医科院校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践[J].中国临床医学,2016,23(4):530-531.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1(4):24-25.
[5]容敏华,柳亮.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3):262-264.
[6]张立岩,聂影,金世凯,等.探索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3):275-277.
[7]孟佳,付宇卓,吴静怡,等.工科平台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