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生理 享受快乐
2018-03-03陈晓霞
陈晓霞
(青岛卫生学校,山东 青岛 266071)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1]。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脑两个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能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在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结合生理学特点,采用“课前准备——设计剧情,编写剧本;课堂教学——巧施妙招,化繁为简;课后复习——口手齐动,强化记忆;阶段总结——影像再现,巩固记忆”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生理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介绍如下。
1 课前准备:设计剧情,编写剧本
生理学是一门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的学科,80%的内容需要理解,20%的知识需要记忆。为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将人体生理功能按系统分成12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采用不同的方法编写一个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身临其境,层层探秘,为探究而兴奋,为求知而快乐。例如讲解血型这个知识单元时,可设计成“悬疑片”,让学生充当剧本中的侦探,在表演剧情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具体如下:(1)创设情境,引入悬疑:假设某地发生一起凶杀案,现场除了受害者尸体和一滴血迹之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2)动手探案,揭示结果:地上血迹是凶手的,还是受害者的?侦探提取受害者及地上血迹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发现血样血型与受害人血型不符。(3)提出质疑,解决问题:如此初步断定地上血迹很有可能是凶手的,且受害者与凶手曾展开搏斗,凶手受伤流血。(4)还原真相,再现现场:经侦探对当地曾有犯罪记录的前科人员档案库进行比对,对血型与现场地上血迹相同者进行摸排,逐渐缩小范围,对几个最具有嫌疑的人员进行调查,最终找到了凶手。在剧情的逐步发展中,巧妙地将血型的概念、分类及血型特点贯穿其中。
2 课堂教学:巧施妙招,化繁为简
为简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动手画、动脑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
2.1 动手画
画图能形象直观地作用于学生的感知[2]。用画图再现生理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生理机制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在讲授突触单元时,因该知识单元包括突触概念、类型、结构、传递过程4个部分,内容多,难理解记忆。于是在学习第一部分突触概念时就要求学生根据定义描述画出一个典型的突触示意图,以此图为基础,逐步添加展示突触的类型、结构及传递过程。当本节课结束时,一张完整的关于突触知识的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这张图就是本节课的所有内容,不仅将烦琐的知识简单化,且比枯燥的文字更便于记忆和理解。
2.2 动脑想
生理学某些机制与一些生活物品的原理相似,因此学生开动脑筋进行联想可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心脏泵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通过模拟打气筒充气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心脏的泵血机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课后复习:口手齐动,强化记忆
3.1 动嘴说
课后将课堂上所画的图装订成册,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看图叙述故事,既增强学生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又提高学生创造和想象力,兴奋大脑左右半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动手做
学生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他们能从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3]。因此,课后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做实验、做模型等,达到掌握生理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养成探究习惯的目的。比如,生理学中的肌丝滑行过程是个难点,让学生试着做肌丝滑行模型,从第一代线绳摇动式到第二代螺丝转动式再到第三代单片机编程式,不断改进。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肌丝的超微结构及滑行过程有了充分理解,并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动手能力。
4 阶段总结:影像再现,巩固记忆
生理学是以系统、器官和细胞甚至基因等为主线建立的理论体系。从器官、系统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所获得的对机体功能的认识,最终都要在整体水平上加以综合并得到验证[4]。因此,在学习生理学这门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先画一张人体形态结构简图,初步认识人体各系统的位置及组成,既将生理学知识体系条理化,又树立了整体医学理念。当一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再要求学生在这张人体形态结构图上画出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器官,看着平面图像想象每个器官动态的生理功能,再用语言描述出来。心、眼、耳、口、手配合使用,使记忆效果明显增强。
总之,多种多样的生理学教学形式,可开发学生大脑,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学懂知识、学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