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骨连结”说课设计
2018-03-03姜蕾
姜 蕾
(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山东 青岛 266300)
说课是在备课或讲课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取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分析教材、教法、学情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项教研活动。笔者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5个方面论述“骨与骨连结”说课设计。此次说课设计重点突出“三维”教学目标、“三段式”教法核心和教、学、做融合,具体如下。
1 学情分析
该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知识结构、技能态度、特点风格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优点和缺点:(1)知识经验:优点是初步了解医学知识;缺点是对抽象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有所欠缺。(2)技能态度:优点是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缺点是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巩固所学。(3)特点风格:优点是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缺点是学习主动性不强。
2 教材分析
2.1 教材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是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基础医学课,为护理专业课程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做重要铺垫。我校选用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教材为黄莉军、张楚主编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出版)。“骨与骨连结”为该教材第四章运动系统中第一节,是医学生学习运动系统的钥匙,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处于重要地位。
2.2 教学目标
根据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目标:掌握骨的形态、构造、骨连结。(2)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关节运动形式。(3)情感目标: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骨的形态、构造、关节运动形式;难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 教学方法
采用“三段式”教学方法: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布置预习内容,并对护生实行分组;课中:运用多媒体、模型、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新知;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
4 教学过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更为抽象、复杂,为增强学生学习本科目的信心,降低学习难度,笔者注重教、学、做合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理论贴近生活。笔者灵活采用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
4.1 导入新课,明确主题
一上课教师就提问:学生上学都背书包,大家的书包是不是有点重啊?我们能背起书包,是来自于人体中的骨来承受的重量。成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 kg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 kg压力,说到这里,同学们肯定想更深入地了解骨的相关知识。本次课我们就一同来探究骨与骨连结。
4.2 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1)任务一:明确骨的形态、构造。展示各种形态的骨模型,帮助学生认识骨的形态,即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在初步认识后,要求学生从不同类型骨中寻找共同点,也就是骨的构造。笔者边讲边组织学生讨论,巩固本次课重点。
(2)任务二:探究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此部分内容较抽象,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采取实验法来突破本次课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3)任务三:认识骨连结。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被称为骨连结,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作为本节课预习内容,由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预习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资源,克服难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4)任务四:掌握滑膜关节运动形式。首先播放笔者课前录制好的讲授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的微课,然后笔者讲解,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臂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4.3 课堂小结,点拨提升
结合4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本次课的所学、所思。以抢答方式获取小结机会,不完善处由其他小组学生补充。笔者适当给予指导。最后笔者带领学生梳理本次课的重难点,加深其对本次课内容的掌握。
4.4 课后自学,拓展延伸
将本次课后拓展知识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在下次课前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交流自学收获,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给予鼓励。
5 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紧密联系生活,以“背包”导入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信息化元素(微课、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启发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代表汇报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个别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需在教学中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其积极参与。
从实践情况看,本次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三维”教学目标,“三段式”教法,教、学、做融合,对教学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以使学生快速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