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题学生的学业引导教育
2018-03-03谢琴红
郑 华,谢琴红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1 案例背景
全科医学系2015级农村定向C同学,原2013级临床定向生。1995年出生,生源地农村,学习成绩一般。该生原性格外向,和家人关系良好,但在高二因失恋受到较大打击,从此不愿与人交流,精神状态不佳,最终在高考时成绩不理想。进入大学后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挂科严重,长期处于不安和忧虑中,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较低,常怀内疚感,逐渐成为年级的“问题学生”。
2 案例概述
C同学整个大一学年在迷茫、彷徨中结束,有7门课程挂科。进入大二,课程变多变难。由于大学学习环境较为自由,C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逐渐失去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逃课、旷考严重,不能正确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甚至萌生退学参加电子竞技的想法,大二结束有22门课程挂科。根据《遵义医学院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第八章学籍处理中关于试读转入下一年级(留级)规定:从入学开始至毕业实习前,学生在每学年结束后,必修课不合格课程累计达到10科以上(含10科),学校给予试读处理。因此,C同学留级到2014级,与另外几名同专业留级生住在一起,整个寝室同学都逃课、打游戏。进入大三,C同学有12门课程挂科,再次留级。
3 案例分析
连续留级两次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C同学虽能和同学良好相处,也能融入新的班级,但无法面对父母朋友及身边的同学,情绪变得低落。虽然他内心还是想完成学业,顺利毕业,但不知如何改变现状,没有信心,自控能力差,又不肯在学习上下功夫。对留级生来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在下一年的学习中,复习补考前期不及格科目时间、精力已经捉襟见肘,而新的学年课程将更多更难,想要认真学习取得好的成绩面临很大困难,可能出现更多挂科,最后只能退学。如果选择退学,将意味着失去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这对大学生来说,思想负担更加沉重。
分析其原因:(1)家庭教育的影响:C同学从小父母给其灌输的思想就是上了大学就解放了,使C同学误认为上了大学就获得了自由,因此在大学放纵自己,对自身学习疏于管理;此外,父母的溺爱使C同学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2)身边人的影响:C同学结交了很多喜欢打游戏的朋友,C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常经不起他们诱惑和他们一起去网吧打游戏。
4 解决方案
4.1 理论依据
4.1.1 积极利用周边积极资源 凝聚学校、教师、家长、同学四方力量,促进学生积极上进,重塑信心,帮助问题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困境。
(1)学校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归属感。由学校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留级生在新同学、新宿舍、新教室重新开始学习生活,帮助留级生尽早融入新环境,增强归属感。(2)教师注重提高留级生的认同感。辅导员接手留级生后,要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其学习、生活状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要如同知心朋友一般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以爱心换取认同。(3)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师合作管理学生。家长与教师及时联系,配合教师教育管理学生。(4)同学主动接纳。班委会组织成绩好、善于沟通的学生和留级生进行学习交流,鼓励留级生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让留级生尽快融入新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培养留级生的学习兴趣。
4.1.2 积极开展心理干预 建立留级生心理健康档案,将个人信息、成长历程、问题原因等逐一记录,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平台,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分析,提出针对性心理干预意见,教师根据干预意见采取相应措施,从心理上纠正留级生存在的问题[1]。
(1)心理咨询中心重点对留级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切实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和早预防。(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重点对心理委员、寝室长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让其掌握相关心理知识,及早发现留级生的异常情况。(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2]。
4.2 过程方法
首先,跟学生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告知学生现在的情况,征求他们对该学生的帮助意见,家长表示尊重孩子的想法,但是从家长无奈的语气中可以听出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顺利毕业。同时,家长希望学校和辅导员能“挽救”他们的孩子。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让他们和其他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步入社会。
鉴于以上的了解和分析,笔者从“梳理内心、修缮外因”两个角度制订了一套帮扶方案。“梳理内心”注重和学生本人的交流,引导其提高对社会的认识,促进其对自身的了解,从而达到提高个人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修缮外因”从家长和同学两方面着手,通过与家长沟通希望减轻对学生的压力,通过与同学交流加深更多人对他的了解,为他营造宽松环境,增强他学习的信心。从该生留到2015级的第一天开始,笔者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1)第一阶段:认真倾听、稳定心态 。第一次和C同学见面,他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该生没有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活力,精神状态不佳。一开始他不太愿意和笔者交流,但笔者发现他内心很渴望倾诉。通过多次引导,在取得他的信任后,笔者鼓励他把内心的苦恼宣泄出来。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愿意主动找笔者聊天。通过几次交流,笔者了解到他其实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着希望。这时候就需要帮他树立一个好的心态,找出他身上的问题,并帮助他及时解决问题。
(2)第二阶段: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形成合力。笔者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了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处境和留级的主要原因,既讲清楚了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讲明白了他的优点。每一次该生取得进步,笔者都会及时告诉其家长,请他们配合学校教师,一起帮助学生改掉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家长多鼓励,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第三阶段:关心爱护、感化学生。“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辅导员必须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真情实感来爱护学生。在开学时,笔者把他介绍给全班同学,让班委多照顾他,大家主动与他沟通交流,增强其归属感,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以最快的速度融入集体。
(4)第四阶段:培养爱心、奉献社会。正常学习生活开始后,笔者鼓励他多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增强班级荣誉感与自信心,同时注重对他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采取口头鼓励、年级大会表扬、教师单独请客吃饭等,增强其自我认同感。
(5)第五阶段:学习帮扶,定期汇报。由于该学生挂科较多,学习压力非常大,笔者制订了“一对一帮扶计划”,固定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进行学习帮助,大大缓解了该生学习上的压力和负担,学习成绩进步比较明显。
5 结果评价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目前,该学生将以前挂的22门课程全部考过,学习生活状态大有好转,完全融入新的班集体生活中,每天能够准时上课自习,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表现出了较好的精神面貌。并且他还当了小组长,专门管理10位留级生,他通过建立QQ群,与留级生谈话,提醒他们日常学习等。该学生目前已经有继续努力深造学习的愿望,希望能在更好的学校深造自己。
6 经验与启示
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1)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症结是前提。要想改变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成长背景、行为习惯,了解他的思想。对问题学生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免于做无用功[3]。(2)强化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基础。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才能事半功倍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时不能单单只靠辅导员个人的力量,还要依靠家长、学生的力量。(3)强化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是保障。经常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使他感到从未被忽略。(4)帮助树立目标是动力。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些好实现的小目标,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5)有耐心、有爱心是辅导员的责任。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有一定难度,辅导员切不可失去耐心,情绪急躁,训斥学生,要给学生反思的时间,给他们信任、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7 案例总结
高校学生辅导员面对留级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应通过认真分析留级生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制订有效的帮助方案,在关心爱护的基础上,帮助其进步,总结经验,这样才能管理和引导好留级生这个群体,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