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举办好主题班会之对策探析
2018-03-03保晓美
宋 巧,保晓美,彭 涛,路 彬
(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指导并组织学生举办好主题班会这项基本能力,必须有效利用主题班会,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和当代“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然而,当前主题班会中存在选题无针对性、形式僵化、学生参与性差等诸多问题,使主题班会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2-4]。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如何解决目前高校主题班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更好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 高校主题班会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主题班会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在辅导员指导下,针对班级学生思想、学习、日常生活行为和生活中的某个问题确立教育主题,围绕主题组织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3]。它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辅导员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特征。
2 辅导员举办好主题班会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
主题班会是集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4]。通过开展主题积极向上、内容丰富多彩的班会,可以将正面、积极的观点和信息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入新鲜的能量和营养,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大学生能主动审视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促使其完成自我管理。此外,主题班会的筹备和开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组织、自我发现、自我挑战和自我锻炼的良好平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及应激能力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2.2 强化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归属感
主题班会的开展需要辅导员的引领及全班学生的参与,即在举办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一起,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热情,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强化班级凝聚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也为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后续辅导员管理班级工作中降低心理异常学生发生率、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保持优良的班级成绩等有极大益处。
2.3 发掘班级各类人才,培养学生管理领袖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指导学生举办好一场主题班会,其中包括对班会各环节的策划人、主持人、表演者、参与者等不同角色进行提前筛选和分工,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发掘班级中具有文学、书画、摄影、管理、组织、策划等各类特长生,并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此外有助于提高学生干部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管理领袖,辅助辅导员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2.4 增加师生情感沟通,促进辅导员自身成长
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主题班会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可以成为联络师生关系的一条纽带。在主题班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能够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为日后学生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主题班会也是辅导员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平台,在精心筹备和举行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组织管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5]。
3 目前高校主题班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主题班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主题班会效果不理想,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6]。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选题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校的主题班会中,一方面,辅导员班会前无准备,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常以探讨近期班级纪律问题、学生学习方法、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另一方面,存在选题过大或针对性不强的现象,使班会整体缺乏深度及吸引力,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4]。
3.2 班会形式僵化
个别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应付了事,仍旧采用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模式,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重复说教,导致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使班会流于形式。
3.3 班会准备不足
主题班会要想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辅导员就必须认真准备。但由于部分辅导员对班会不够重视、学生配合度低、学校无硬性要求等,使主题班会存在主题不明、过程混乱、无吸引力、学生不够重视等一系列问题,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4 学生参与性较差
主题班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现今大学生主动参加主题班会的意愿不强,甚至大部分学生需要辅导员督促才参加[2,7]。主要原因为:第一,“90后”大学生具备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等特点,不喜欢被集体活动所拘束;第二,主题班会选题缺乏吸引力,内容单一老套;第三,班会无系统化的构思和设计,结构凌乱、形式单一,造成主题班会变为辅导员的“独角戏”,引发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抵触情绪;第四,学生对主题班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注意力更多分散于各种文体活动、社会考证、校外打工等[6]。
3.5 缺乏重视,德育效果不佳
部分高校辅导员由于职业倦怠,工作责任心下降,对主题班会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往往有学校领导检查则认真准备,没有则敷衍了事,辅导员在现场即兴发挥,自身思路不清晰、讲解内容乏味,使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产生反感情绪,既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会降低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
4 开好高校主题班会的对策
4.1 提高思想认识,确定班会主题是重中之重
要开好一场班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确、正面并且吸引学生的主题,该主题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这就要求辅导员对自己的班级和学生有深入了解,对当前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准确把握要点,从而能够结合当前学生发展的环境特点、学习内容、心理特点等,制订出一个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主题。例如传销危害、网络贷款陷阱、职业规划、专升本及考研等。有了好的主题,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才能将主题班会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因此,确定班会主题是开好班会的重中之重,是需要把握的首要原则。
4.2 创新班会模式,内容和环节设计是成功的基础
一场好的班会必须要有好的设计,使班会模式能够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借鉴传统主题班会所积累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班会创新。首先要改变“说教式”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实施表演式、案例式、辩论式、团体辅导式、亲身体验式等多种班会活动形式,以推动班会由单一、乏味、无趣向生动活泼转变,增强主题班会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班会教育效果。其次,主题班会应有完整的环节设计,并且每一环节都有形式多样、新颖创新的内容,使之形成思路明确、内容充实、形式引人的整体构架,这是班会最终在举办时能够引发学生共鸣、达到育人效果的基础。所以在主题确定后,需要结合班会的预期目标,对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具体环节进行深度思考,构建清晰的组织脉络,制作详尽的策划书,里面包括的要素有:举办时间、举办地点、版块设计、每一环节具体参与的学生、学生表演内容、总结等。
4.3 提前组织实施、前期充分准备是成功的前提
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前期充分的准备十分关键。在确定主题时,需要提前进行调查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需要精心组织和策划;在与学生的互动上,在必要时要提前进行预演;在教室布置和道具准备上,需要提前进行安排和准备。例如,笔者在班会主题确定及环节设计后,就提前安排学生进行道具准备、制作PPT、录制视频、舞蹈排练等具体工作,并结合班委组织班级中一部分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和预演,提前与参与该环节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强化对个别表演或发言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这些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期在班会中这些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表现,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起到带头作用。
4.4 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加深班会主题意义的关键点
举办主题班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故主题班会不是辅导员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活动;同时主题班会也不能仅采用理论说教方式,而可以形式多样,例如小品、舞蹈、脱口秀、演讲、游戏等,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一是活跃了现场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激发了学生表达、表演的潜能,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5 现场总结解惑,辅导员的精辟总结是教育学生的画龙点睛之笔
对于主题班会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应在班会现场给出清晰解答,解答必须是正面的、有导向作用的、可以帮助学生解惑的。因此,在班会上,可在幻灯片上以清晰的文字说明本环节的意义所在,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能够明白班会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明确努力的方向。
4.6 把握最终目的,让学生有所触、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变
举办主题班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因此,无论是什么主题、什么形式的班会,都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在某些环节结合音乐、结合辅导员话语、结合现场氛围,让学生自发思考,让学生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有所收获,最终在行为上有所改变,积极改善自我,突破自我,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5 结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作为骨干力量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举办一场好的主题班会不论对班级建设还是学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综合素质,还能强化班级凝聚力、学生归属感,同时有利于发掘班级各类人才,培养学生管理领袖。同时对于辅导员来说,也促进了自身成长。因此,举办一场好的主题班会,必须提高思想认识、确定班会主题;创新班会模式、合理设计内容和环节;提前组织实施、前期充分准备;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现场总结解惑、辅导员精辟总结;把握最终目的,让学生有所触、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变,以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