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结合对医学生培养医学胜任力的初步探讨
2018-03-03张胜逆
张胜逆,张 涛
(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医学飞速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更多来源于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给当代临床教学也带来了深刻变化。知识来源的多元化、知识架构的复杂化、知识类型的多样化都要求临床教师改变教学模式,重新调整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1-2],不再以分数论成败。以考试成绩衡量学习效果的时代已经结束,临床胜任力逐渐成为评估教学成果、判断学生素质的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标准[3]。
胜任力指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5]。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医学胜任力在未来的工作中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医学胜任力为出发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医学胜任力是目前医学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结合可有效培养学生医学胜任力。
任务导向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任务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在教学中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6-7]。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临床真实案例,将教学重点、难点融入具体任务中,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发现线索,解决问题,从而完成任务。教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只在学生搜集资料、讨论的过程中给予指导,避免学生脱离方向。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分工合作,有效配合,整个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知识—再探索”的自主学习方法,提高整合分析信息、解决实践中疑问的能力,提高临床胜任力。
1 任务导向性学习的内涵及实践
1.1 任务导向性学习的内涵
临床医学教学中“任务”的特征包括[8]:(1)任务的意义明确且学生理解;(2)有需要完成的且非常明晰的具体目标;(3)以任务完成后的结果来评价本次任务的执行情况;(4)任务的内容设计与临床实践有密切关联。
任务导向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任务导向性学习中,学生由原来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角色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由“一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中担任策划、组织、引导、答疑、调控的导演式角色。任务导向性学习符合医学教育特点和要求。医学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9],教师不能仅单纯教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分析、甄别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任务导向性学习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临床知识和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发现、认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整个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临床思维、知识、技能、情感、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和熏陶,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为培养临床胜任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任务导向性学习的实践
1.2.1 任务准备阶段 任务准备阶段要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认识,从一个“观察者”向“执行者”转变,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执行任务之前,先了解任务中临床患者相关疾病的特征、典型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要点及常用治疗方案,为更好地完成任务做好初步准备。
1.2.2 任务执行阶段 教师提供临床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提出任务。在任务实施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超过10人,分工合作,分别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10]。学生应用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源,然后讨论阐述各自对本疾病的观点和认识,组内进行信息汇总和整合,共同解决问题,最终汇总成阶段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后给予评价和反馈。本阶段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任务的难度要循序渐进。从典型案例和常见疾病出发,切勿一开始就提供疑难复杂的案例,使学生无从下手,没有头绪,从而失去兴趣。
(2)对于文献资源的来源要有限定。强调文献的时效性、经典性和准确性,提供常用的数据库,包括万方、中国知网、丁香园论坛、PubMed、uptodata、sciencedirect等。上述数据库信息更新及时、来源可靠,部分为英文网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
(3)对文献资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一般可以先从综述性文献开始,对案例涉及的疾病有大概的认识,从中发现线索,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搜集的资料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见疾病的罕见表现;另一种是资料内容涉及面广,没有深度和针对性,对解决当前问题帮助不大。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提供线索,让学生针对性搜集资料,以便有效完成任务。
(4)教师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角色是指导者。任务导向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切忌出现“一言堂”的局面,而要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最终完成任务。
(5)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处处体现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怀,学会与人沟通,不仅关注疾病的治愈,还要考虑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人文关怀能力。
1.2.3 任务完成阶段 任务完成后主要进行问题分析和临床实践。教师结合任务准备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临床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刚刚完成任务,意识到本次任务中的重点、难点等,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会更有针对性,提高临床胜任力。
2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与实践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必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互联网+”教育正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与客观需求下应运而生。“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智能教学模式,展现了网络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络、云平台、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以及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应用,“互联网+”教育又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互联网+”教育是信息化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高等医学教育结合云资源、智能推送等信息化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全方位网络化、个性智能化、实时交互式的现代教育体系。“互联网+”教育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研究过程和教育管理过程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使学生和教师真正受益,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3 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结合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提出案例、布置任务。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资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师生可交流互动,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师可发布相关微课,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可留言请教教师,也可和其他同学讨论;教师还可进行视频在线授课,提高学生积极性。任务完成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在线测试,系统可自动生成成绩,给出错题分析。学生可针对自己错误的地方进行针对性学习,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4 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结合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模式。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教育均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服务,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也难以避免有些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有偷懒的现象。教师在开展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加强。
(2)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教育均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要主动查阅资料,分析整合信息,与同学积极讨论交流,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有效性。
(3)要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监督。部分学生自制力和自学能力不强,而在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教育中,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监督,无法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可采用在线交流、讨论的形式,随时提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要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刚刚开始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学生对整个教学流程、方法还不熟悉,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在学生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应及时给予指导,避免学生偏离主题。
5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更新,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提高医学生临床胜任力。任务导向性学习与“互联网+”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胜任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