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下肢严重短缩患者行走功能矫形器的制作①
2018-03-03姚申思曹学军王林姜涛
姚申思,曹学军,王林,姜涛
1.煤炭总医院,北京市100028;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工程研究所,北京市100068
目前对于单侧肢体严重短缩患者(肢体短缩长度在8 cm以上[1])。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高、风险大[2-4],且术后并发症多,许多患者经多次手术不成功,或不愿接受手术,或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手术治疗,导致患肢无法负重,只能借助拐杖行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外观,也给日常生活、婚姻与工作等多方面造成困难,他们迫切需求使用非手术的方法来恢复独立行走。2006年以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功为15例单侧下肢严重短缩患者研制矫形器[5],实现了患者独立行走。
1 临床资料
2006年至今,本中心接诊的15例单侧下肢严重短缩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18~40岁,平均(30.5±4.5)岁;肢体短缩长度11~27cm,平均(17.1±3.8)cm。
15例患者中14例为股骨慢性骨髓炎,均行多次手术治疗未治愈,最终导致股骨缺损、肢体短缩,来院时只能拄拐行走;1例为先天性大腿短缩症,曾咨询多家医院,最终由于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没有选择手术治疗。
2 矫形器的设计、制作
2.1 设计
下肢矫形器的生物力学原理是固定、矫正、免荷、补高[6-12]。该矫形器应达到以下要求:①坐骨支撑部位的承重应准确有效[13];②补高短侧肢体;③稳定股骨;④质量轻;⑤耐用;⑥美观性好;⑦穿脱方便。
设计的假脚型坐骨承重矫形器由两部分组成[5]。见图1。
图1 假脚型坐骨承重矫形器
上半部分为矫形器部分,由塑料制的大腿四边形接受腔、双侧金属支条、膝铰链和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组成。材料选用聚乙烯塑料板材,具有全面接触性好、质量轻、外观好、易清洁等优点。在AFO中患者的脚处于跖屈位,脚后跟悬空、脚前掌仅是搭在矫形器上,处于跖屈位主要是从美观性考虑,穿用较肥的裤子可以很好地遮盖,外观较好。
下半部分的作用是补高,包括连接部件(足蹬板)和假脚。通过足蹬板与上半部分矫形器相连以补偿患肢的整体高度。由于底部选用假脚,穿鞋方便,且美观性好。针对患者的不同要求,为其选择合适的假脚。
2.2 制作
2.2.1 取型、制作石膏阴型
石膏取型前,先按照表1进行测量记录。
取型时应让患者站立,使髋关节轻度屈曲,利于用手按压附着在坐骨结节的股二头肌部位;由于最后制作的矫形器需要把踝关节固定在跖屈位,所以取型时,在患者没有主诉疼痛的范围内使其踝关节处于最大限度的跖屈位。
给患者穿上取型袜套,用记号笔标记出骨突起(髌骨轮廓、股骨内外髁、腘绳肌腱、腓骨小头、胫骨粗隆、胫骨嵴、内外髁、舟骨、第1趾骨小头、第5跖骨粗隆、第5跖骨小头)、假膝关节轴、肌腱等关键位置[13],将取型绳从袜套外侧上缘放入,沿身体外侧正中线到末端,伸出袜套。
首先取四边形接受腔。将一宽约15 cm的石膏绷带长条浸透,围在会阴部分,包住臀肌和大转子;石膏绷带继续缠绕,直至包容整个大腿。取型手法[8]与大腿假肢坐骨承重接受腔相同,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放在臀大肌的肌腹部,用整个手掌按住大腿后面,这时食指的远侧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point,DIP)到指尖部分在坐骨结节的下面向上方轻托,使坐骨结节坐在指尖上,让患者轻轻负重确认其位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食指应与下肢的长轴垂直且保持水平。另一只手轻压股三角部,同时确认长收肌的位置;自长收肌到内侧面做出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平面。见图2。
在石膏未固化之前继续缠绕石膏绷带取腿的其他部分。石膏硬化后,剪开石膏,在不破坏石膏形状的情况下取下石膏阴型,在阴型上修剪出坐骨承重面、内外侧上缘、前壁上缘;以坐骨支撑面为基准,内侧约低10 mm,前侧高20 mm,外侧高50 mm,确保内侧面与前行方向线平行,用石膏浆初步修补出四边形口型圈形状,在阴型外面将前侧压垫、坐骨支撑面下方等受压部位补厚。石膏阴型见图3。
2.2.2 石膏阳型修整
在阴型内灌入石膏浆,待固化后,剥去外面的石膏阴型,得到石膏阳型。修整关键点如下。
①接受腔坐骨圈部分修整:修出肌腱(内收肌、股直肌、臀大肌)通道,特别注意在前壁和内侧壁相交的拐角处有长收肌腱通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修整接受腔,使其形状与肌腱形状吻合,把对肌腱压迫程度减到最低限度;保证坐骨承重面水平;前侧压垫的面积要大,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压迫血管和神经;修整内侧面时,要以膝关节轴为基准,使石膏阳模的内侧面修整得相对膝轴成直角。注意要修整得圆滑些。
图2 四边形接受腔
图3 石膏阴型
③由于足处于跖屈位,为防止足向前滑动,在足跟上缘酌量削减石膏。
修整后的石膏阳型见图4。
2.2.3 热塑成型、装配
大腿接受腔部分由前片和后片组成,并通过塔扣连接。首先制作大腿前片。用3 mm软性聚乙烯板材热塑成型,待冷却后取下,修剪完成前片。把修剪好的大腿前片放在阳型上,再套上2~3层袜套,按照一般膝踝足矫形器的成型方法制作大腿后片和AFO,待冷却后修剪,完成大腿后片和AFO成型。
图4 石膏阳型
按照阳型形状进行支条弯曲加工,注意膝铰链的轴心要与假关节的轴心一致。在矫形器与假脚之间通过足蹬板连接,对足蹬板进行修改,使其两侧与底面垂直;底面宽度应尽量小于假脚内外踝宽度,底面中心处钻孔以方便与假脚连接;足蹬板两侧与矫形器支条相连,按照患者的具体补高长度,对足蹬板两侧和支条长度进行调整,确保肢体两侧等长。
2.2.4 工作台对线
额状面内对线参考线通过接受腔内外40%、60%处,膝关节中间,假脚第1趾中间,脚后跟中间,坐骨承重面,膝关节轴和足底要保持水平。见图5。矢状面内对线参考线通过接受腔最大前后径中点、膝关节中心前方10 mm处、假脚中间1/3的后一半。见图6。
2.2.5 关键点
2.2.5.1 材料的选用
这类矫形器按主要制造材料可分为金属制和塑料制[14-15],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求为其选择材料。对于女性患者,活动量小,因此为其制作塑料矫形器,具有重量轻、外观好、使用时无杂音、全面接触性好、易清洁等优点。对于男性患者,每天活动量较大,为其选用金属制,具有强度大、不易破损、通气性能好、破损时维修和部件更换较容易等优点。
2.2.5.2 膝铰链的选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适配的膝铰链。如果患者膝关节僵直,应选用带锁的膝铰链,这是由于患者患肢长年无法负重行走,大腿的肌力较差,带锁的膝铰链有利于无力的下肢步行。
图5 额状面对线
图6 矢状面对线
常用的膝铰链锁有以下三种。见表2。
表2 三种膝铰链优缺点
患者最终都选用拉线锁,操作简洁且美观。有患者曾选用棘爪锁,但造成膝关节处前后径过大,影响外观,虽然调整以尽量减小前后径,但效果仍不好。
如果患者膝关节有一定的活动度,可选用后置膝铰链。这类患者膝关节虽有一定的活动度但股四头肌肌力弱,轴心后移的膝铰链在步行支撑期体重通过金属支条传递,可以使膝关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摆动期膝关节可以屈曲,步态较好。
2.2.5.3 假脚的选择
目前,假脚主要分为四大类。见表3。
表3 假脚分类
根据患者体质量、活动水平、经济条件,也从简化制作工艺考虑,为患者选用SACH脚。要求踝关节面在额状面与矢状面加工至水平。
以上仅仅是目前患者选用假脚的情况。如以后患者需要,假脚应不局限于SACH脚,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2.2.5.4 假脚与矫形器连接部分的设计制作
利用足蹬板进行连接,最初制作时只是在底面中心处钻孔与假脚连接,但患者穿戴行走一段时间后发现脚会内外旋转。为了防止旋转,在足蹬板底面后侧打防旋孔,以更好地固定假脚。
本文从质量、美观、耐用性等多方面考虑设计制作适合此类患者的矫形器,该矫形器补高了短侧肢体,实现了患者不拄拐行走的强烈愿望,减少患者身心痛苦,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减轻家属经济及精神负担。可以把矫形器作为这类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推广使用[16-17]。
[1]肖光,王东生,吴其常,等.严重肢体短缩50例延长治疗及效果[J].吉林医学,2005,26(2):182-183.
[2]殷渠东,孙振中,顾三军,等.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7(12):1462-1465.
[3]蒋守海,邱东新,董长红,等.应用Ilizarov技术Ⅰ期修复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J].中国骨伤,2015,28(12):1125-1128.
[4]郭志民,石玲玲,田胜,等.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7,31(8):941-945.
[5]姚申思,曹学军,王林,等.股骨重度骨缺损、肢体短缩患者行走功能矫形器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6):504-507,601.
[6]胡耀全,汪锋.下肢托马斯免荷矫形器在骨科康复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3,28(4):283-284.
[7]Tessmer A,Mooney P,Pelland I.A development M perspective on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a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evidence[J].Pediatr Phys Ther,2010,22(4):378-383.
[8]俞洪流.假肢矫形器原理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77-78.
[9]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77-1978.
[10]董天华.髋关节外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500-570.
[11]孙磊.假肢与矫形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107-108.
[12]樊瑜波,蒲放.康复辅具与生物力学[J].医用生物力学,2016,31(6):476-477.
[13]赵辉三.假肢与矫形器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4]加仓井周一,孙国凤.矫形器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15]方新.矫形器的医疗器械监管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6):737-740.
[16]王雪涛,王超群,范博皓,等.下肢康复矫形器的研制与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4(15):2818-2819.
[17]戴闽,艾江波.骨科运动康复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7):6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