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分析

2018-03-02孙雨丁浩

市场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对策

孙雨 丁浩

摘 要:创新要素作为生产诸要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新要素的集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本文从创新、创新要素和创新要素集聚的内涵界定出发,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11个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状态,根据区域因子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发掘长江经济带在创新要素集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对策,以希望创新要素集聚能够更有利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集聚;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2-0078-03

近年来,我国虽然进入经济的“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发展模式,但仍发展迅速。在经济保持比较高的增速的同时,制约我国和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有侧重的政策来引导振兴部分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振兴,从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这些政策并没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根源也没有消除。中国很多经济学家都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从实践上来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区域的经济发展失衡,并没有出现理论研究中的预期结果,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增长极化现象。传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并未能够解决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失衡,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创新要素集聚这一特定的角度出发,围绕推动创新要素的集聚水平,研究长江经济带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如何提升的举措,开展创新支撑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涵盖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11省市,2016年经济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37181.94亿元,占全国的43.22%,人均生产总值达108761.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53980元的两倍多。《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于2016年9月印发,这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标志着该区域的发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区域有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产业发达、创新资源领先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优势。

一、 文献综述

(一)创新与创新要素的概念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熊彼特提出了“创新”,同时分析了创新在经济学领域中应用的概念。延续熊彼特的理论,经济学者们对创新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单一要素到系统综合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使得对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具体化。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投入的创新要素,创新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统一的创新要素的概念。通过相关研究整理,创新要素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创新要素的投入,主要涉及创新的人员和资本的投入,创新的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的建设,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包括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基础研究人员经费、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等核心要素。第二类是创新的环境,主要涉及驱动创新发展过程中支撑的基础条件如人力和财力等以及国家政策环境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包括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信息化指数、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等要素。

(二)创新要素集聚

藤田昌久和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作《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对经济中的“圣马丁巷现象”作出了解释:“集聚是指经济活动的集中,它由某种循环逻辑创造并维持。”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集聚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特定区域聚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经济主体能够收获经济收益。而集聚除了重视自身所拥有的已存的要素外,更加侧重对区域外部各种要素吸纳、整合的过程。经过30多年研究的历程,对创新要素集聚的研究已涉及概念的界定、理论的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等各个方面。创新要素集聚不是各种创新要素的直接堆积,而是基于地理集中的创新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过程。除了国外学者,国内的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池仁勇等(2014)从人才、资金、技术和研发四个要素的角度构建了浙江中小企业创新要素集聚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人才要素、技术要素是推动浙江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陈菲琼(2011)对创新要素的集聚的解释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静态方面,资源的集聚定义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创新资源的总量的大小和这些创新资源在各创新主体上是如何配置的;其次是动态方面,资源的集聚定义为:在各区域范围内,各创新主体流动、吸纳、整合创新资源的过程。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创新要素集聚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包括:第一层次是创新要素主要指人员、资金、知识资本等流动向某一区域内形成集聚效应,这是一个创新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的过程;第二层次是创新要素主体主要指创新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在区域内达到的集聚效应;第三个层次是创新要素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创新要素同其他经济要素一样也是流动的过程,开放型经济具备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创新要素通过流动逐渐集聚的过程,创新要素作为一种经济要素在区域内外流动,并且通过这种流动实现创新要素的最优配置。

二、 实证分析

(一)构建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已有的相关创新要素的研究,各创新要素大多是作为国家或者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本文借鉴相关涉及创新要素集聚的文献,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观测性与可获得性,选择9个指标来构建衡量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的指标体系。这9个指标包括: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公共图书馆业的机构数。

(二)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测度

1. 创新要素集聚指标的因子分析

本文在对长江经济带11个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进行评价时,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法。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测度的原因是:因子分析法能够把数量较多的同时关系复杂的变量通过降维,转变成为少数几个因子变量,这少数几个因子变量能够反映出研究对象的主要信息,通过降维的过程删除掉变量间包含的重复信息、避免主观设置权重所造成的偏差,最终能够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11个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希望通过验证,找到影响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采用长江经济带11个区域2012年至2016年五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2017)和《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7)。

第一步是进行适应性检验。选取2016年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来判断标准化的数据是否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判断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结果得出: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概率P=0.000,这个值表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KMO值是0.771,说明原变量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对2012年至2015年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检验结果是:KMO值在这四个检测数据中都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伴随概率P值均为0.000,表明所有数据都适用因子分析法。

第二步是得出因子分析结果。仍然选取2016年的数据,把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提取出來,得到表2的总方差解释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由表2的结果得出:特征值大于1相对应的因子有2个,可以提取到2个公因子。这两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78.704%和12.486%,方差累计贡献率是91.190%,这说明91.190%数据的原始信息被包含在这两个公因子内,这样的话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释总体指标信息。

2. 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综合分析

为明确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根据总方差解释表计算出综合因子得分,相关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综合因子得分含义:第一,综合因子得分高,排名靠前,表示该区域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越高。第二,综合因子得分大于0,表示该区域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得分小于0,表示该区域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通过表3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近五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的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序有波动情况的存在,但综合五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存在非常明显的得分的一致性和排序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创新要素分布格局。

(1)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长久以来都是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集聚的中心,这三个区域创新要素综合排名一直领先,属于创新要素集聚的第一层次的梯队;这三个区域位于东部地区同时也是重点发展区域,近些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培育优秀的创新环境,使得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能够集聚在此。创新高地所具备的集聚效应显现出来,是长江经济带创新人员、创新资金和创新技术的集聚中心。

(2)湖南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北省处于创新要素集聚的次级中心,属于创新要素集聚的第二梯队;这表明,尽管这四个区域,长江航运发达,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内部创新环境,但并不能维持对创新人员、创新资金和创新技术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吸引力。

(3)重庆市、江西省、贵州省和云南省综合因子得分都小于0,说明这四个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低于长江经济带的平均水平,属于创新要素集聚的第三梯队。这三个区域处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形成后发劣势,资源积累程度不及长江经济带的其他区域。

三、 问题及对策

(一)创新要素集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区域政策壁垒造成创新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长江经济带经济区域内还没有建立起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创新人员的要素流动模式,对于衡量创新人员价值的市场机制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在区域内各创新主体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分配秩序的混乱;目前已经实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细则实施起来缺乏可操作性,知识产权收入分配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跳出长江经济带,纵观全国范围,可以看出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已经走过了40年,但是距离完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创新要素市场这一创新成果交易的平台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成果的市场定价机制还不成熟,创新中介也发展欠缺;就创新的主体企业来说,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同时也存在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依靠低水平技术、纯粹模仿技术垄断市场的仍然大规模存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创新评价导向还不够合理,这一问题存在两种力量的对比,个人发展模式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际贡献力量差距较大,以争取项目、发表论文、评奖评院士的个人发展模式远远超过以引导创新要素流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际贡献的力量。

2. 制度的路径依赖性阻碍了创新要素的集聚

与创新集聚相对应的制度因素如制度的路径依赖性加大了创新要素集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成为创新集聚的阻碍。尚未完全消除影响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进而阻碍了创新要素的集聚。尚未建立起能够有效吸引创新人才队伍,为创新要素集聚加强高端人力资源的输入的制度。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阻碍了成果转化。政府、工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没有能够有效结合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尤其是创新中介的建立存在很多困难。我国在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存在不足,在制度创新中重点涉及的内容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

3. 产业的地域分布和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就需要对等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来支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差异也需要相应的创新资源提供服务,对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创新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在下游,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也就相应是下游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知识资源,所以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在进行区位选址时就会选择创新主体和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大型企业集中的区域,以此来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针对创新要素集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 通过政策完善推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

从我国和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情况和发展根本出发,仍然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进一步完善,针对各种生产要素,按其贡献率情况建立合理分配制度,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以此来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减少行政干涉,发挥创新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明确一点,创新要素应该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有序地流动,而并不是指绝对的自由。

创新人员流动应该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推动创新人员流动完善的市场,在市场上遵循创新人员要素的市场化定价规律;建立健全创新人员薪酬体系;研究完善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政策。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以及政府的作用,积极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真正在生存过程中实践。这是形成了的各创新主体包括政府和中介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整体创新过程的网络体系,而并非局限在实验室中,这种信息反馈、研发和转化路径逐渐修正的过程极大地推进了创新的发展。网络体系侧重于在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关系,能够逐渐脱离行政组织机构的不合理的影响。与单纯的市场模式不同的是,处于网络模式中的各创新主体间长期关系的维护要求更加重视,而不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一次合同和交易的得失。就目前的现实情况,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的是,作为创新主体的工业企业环节薄弱的问题,推动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创新活动中把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存在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2. 促进制度创新

当制度创新与创新集聚相配套,就能够降低创新要素集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成为创新集聚的支撑和保障。建立全面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创新人员投入。建立全面的人才机制,启动多层次的、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就能够为创新集聚注入更多的高端创新人员。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政府、工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起来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创新中介的发展,更好地完成产学研的结合。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3. 推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的地域分布

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的分布匹配与我国的经济梯度,说明目前我国和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促使该区域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也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长江经济带创新要素的溢出仍然将遵循经济带动创新、创新促进经济的模式,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要素将会出现沿着长江流域、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轴线不断扩散的地域空间新格局。对于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较高区域,要通过产品周期的推移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向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较低区域转移。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低的区域也要在克服各种集聚推移阻碍因素的基础上保证要素溢出过程的顺利,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和提高创新要素效率,培育增长快效应强的创新产业,避免陷入低集聚陷阱和落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杨晨,周海林.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理初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89-91.

[3]Fritsch, M., Franke, G. Innovation: regional knowledge pillovers and R&D cooperation[J]. Research Policy,2004(2):245-255.

[4]池仁勇,等.创新要素集聚与区域创新绩效研究——基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53-158.

[5]陈菲琼,任森.创新资源集聚的主导因素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研管理,2011(32):89-96.

[6]黄晖,金凤君.技术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1(8).

[7]雷鸣,周国华.技术要素自由流动及相应策略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5):35-41.

[8]周振华.技术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分析[J].学术月刊,2003(5):36-42.

[9]王贤文,姜照华.科技集聚地与中国区域科技集聚度的实证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7(4):40-45.

[10]高麗娜,蒋伏心.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以江苏宁镇扬地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1(10):30-36.

[11]王奋,韩伯棠.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91-99.

[12]王欣,傅咏梅.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与环境支撑——江苏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5):13-18.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