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时代古城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2018-03-02钱婧
钱婧
摘 要:2017年“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域旅游”提倡发挥“旅游+功能”模式,使全民共建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本课题以古城扬州为例,探索古城区中人与自然、社会、人的生态文化价值,提出扬州古城区“旅游+生态文化保护”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全域旅游;生态文化;扬州;古城保护;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2-0062-02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已不满足于景点景区内的游览,不满足于宾馆饭店的住宿体验。人们对一个地区旅游的评价,早就不局限于景区和景点。因此,“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开始逐步得到旅游相关人士及政府管理机构的关注,并写入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全域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已成为一项国策。与此同时,“全域旅游”也对城市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城市生态文化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的宜居城市,如何以全域旅游带动城市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探索古城区“旅游+生态文化保护”的创新模式,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 国内“全域旅游”的研究现状
李金早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中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優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结合李金早提出的这一理念,国内对于全域旅游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09年常洁和朱创业对罗浮山的地质旅游开发的研究,认为该旅游开发有利于安县发展全域旅游,其后三年“区域旅游”这一概念开始零星见于报道性论文,自2013年起,国内开始有学者深入研究“区域旅游”这一概念,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①内涵梳理。厉新建首次解读了全域旅游的内涵,强调全域旅游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随后吕俊芳解析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条件;②地区实践。樊文斌详细分析了我国最早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连市如何从空间和产业上实现“全域城市化”。穆克瑞介绍了琼海市将城市作为5A级景区打造的实践案例。李红等认为全域旅游的空间尺度可以适度缩小,打造小城慢生活的旅游乐趣。马勇等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研究了跨文化跨国界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打破景区景点限制,推动地区发展。
但是,全域旅游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保护性发展模式,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在旅游发展中保护其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却是一个全域旅游亟待解决却缺少探讨的领域。本课题以古城扬州为例,探索古城区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文化价值,形成扬州古城区“旅游+生态文化保护”的具体对策。
二、 古城扬州的生态文化特色
“全域旅游”是让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使旅游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触媒”,让旅游目的地成为居民和游客共同的“家园”,实现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中“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态势。自然、社会和人构成了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同样是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的载体。
(一)自然环境是旅游的最佳吸引力
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直接来看,就是有了青山绿水,必有愿意为了一看青山绿水踏足而来的旅行者们,而旅游产业也能拉动和造福一方人民。
古城扬州位处江淮平原,毗邻长江,古运河贯穿而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总体而言并不存在“独步天下”的特色自然资源,但也不乏长江、运河等可着力发展的自然资源。扬城旅游资源的开发,任由长江和运河自然变迁肯定不佳;完全随心所欲地改造长江和运河,仅关注其旅游价值也十分不可取;了解长江、运河等的发展规律,以知识为依托,结合扬城旅游特色的可持续开发才是最佳选择。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古城长江游和运河游的规划开发,结合四季气候特色,变平淡的四季分明为四季植被风光各异。市民与游客共享风光优美的古城扬州。
除却这类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即马克思定义的“自在自然”资源,还有一类“历史产物”的自然,对于古城扬州而言,这部分自然是古城的由来,也是古城旅游的独特资源。扬州有着超过2500多年的建城史,上可追溯到吴王夫差“筑邗沟,建邗城”,汉唐时期又一度荣获“扬一益二”的高度赞誉,及至明清,更是文人墨客、盐商大贾们流连忘返之所。这熠熠生辉的历史在扬城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古城区尤为集中。如何合理开发这类旅游资源,让来扬的游客近距离地深刻感受扬城的历史古韵,同时让这些历史遗产免受过度开发的损毁?借鉴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充分了解各类文物材质、构造等各类知识,结合其保护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切实落行必定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二)社会风貌是旅游的特色名片
加强自然资源的旅游吸引力的同时,古城扬州的社会风貌也是其一大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浸润的文化氛围塑造了老扬城特有的社会风貌,这种和谐的社会风貌是所有人类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和谐社会通过客观地看待人性的发展,同步重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努力培养“理性、经济、政治、文化、能力与伦理”相统一的“和谐人”。
哲学层面来说,“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价值追求,因此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所谓和谐社会,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大同社会,而是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的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实地说,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有共识、可包容、双赢、共生、有共同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社会”。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在社会生产上注重以人为本,不再过度关注“物”而忽略人;从组织关系上来看,不再是控制约束关系,而是公平公正地注重全体人的发展;人与人共享社会成果;个体身心和谐健康。从而构成一种有层次的和谐,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核心。这种关注每个个体的社会风貌也必将从市民惠及至游客,让游客感受到古城扬州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的热忱。
(三)古城市民是旅游的亲和力
和谐的社会风貌得益于生活在古城中的市民,游客的“家园”的直观感受也是来自古城市民。“全域旅游”让游客走进市民,也让市民的一举一动成为旅游体验满意与否的关键。为古城生态文化自豪同时享受古城旅游发展的市民,必然要具有亲和力。
身心和谐发展的市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个体的人格系统中,信仰会影响一个人的品德结构、认知结构、情意结构、技能结构和身心结构。以人的成长历程看,儿童以自身需要为动力,参与社会生活实践。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强化规范意识。获得激活和释放的内在潜力,调和外在因素,逐渐形成个体独特的素质与人格系统。和谐的人格是使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具有和谐人格的人才是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类人“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感性成为理性和非理性发展的基础与条件,而理性和非理性又反过来促进感性的丰富和提高。非理性成为理性发展的动力,而理性又引导非理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古城生态文化的“人”的要素中,增强市民对古城的信仰,使其从感性上热爱古城的一砖一瓦,同时也从理性上规范自己的行为及对待游客的态度。
三、 古城扬州的“旅游+生态文化保护”建议
(一)优化规划
要将规划放在首要地位,要对古城扬州的保护与发展作全面的规划,包括近期规划、中期规划、长远规划,并形成系统化,以规划促进古城的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持古城的经济活力。
文物古迹保护是古城保护的基础,也是历史保护的出发点。仅东关古城现有146处各级文本单位,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2处,文物古迹是古城的魂和脉,全面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扬州古城区历史悠久,自唐代以后,多处城址一直未变。但相对于新城和其他地区,基础设施老旧,配套较差。在今后的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充分考虑古城的历史现状与城市形态特征,维持原有古城格局,抛弃大拆大建、拓宽取直的简单习惯做法,通过科学规划和论证,保持古城总体建筑高度与路面宽度的良好比例关系,维护好古城风貌、街巷肌理和空间的宜人尺度,通过优化交通、合理设置,疏导古城内的交通流量,同时对沿街建筑和户外广告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景观条例,采用传统的形式与和谐的色调。
在古城保护方面,过去的保护多着眼于历史建筑本身的保护,忽视或者割裂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当下,对古城中传统民居、建筑构成、民俗风情等历史环境整体风貌的再现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老的历史建筑符号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和谐相处才是古城保护的应有之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环境保护与自然环境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对东关古城的保护,要将环境保护和风貌重现有机结合,彻底摒弃单纯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老路。
(二)完善制度
1. 强化“完整保护”的原则
对古城的保护,首先需要确立的是出发点的问题,即古城的保护开发应该是出于保护完善,而不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于古城来说,历史不仅是时间的交织,也是空间的交错。尊重历史,尽量接近真实而客观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尊重城市过程,应该成为古城保护的基本出发点。
古城保护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老城区的建筑看似破旧,其关键原因在于数十年的疏于维修和无序搭建,只要把近几十年附着上去的有害建筑逐渐地、耐心地慢慢剥离,把体现传统的古建筑仔细修复,老城的风采就能够重现。我们应该遵循成熟、科学而理性的国际通行的“完整保护”理念,放弃过去短平快的操作模式。
2. 建立长效健康的保护机制
古城保护,应当允许居民自我改善、自我提高。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应该是组织管理、吸收和利用国际先进的古城保护理念和经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详细完备具有操作性强的古城保护执行方案。组织专家,讨论和制定一份权威的以指导古城民居保护与维修的详细操作指南,对于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外形、结构、尺寸、高度、色彩、材料使用、施工技术等,全方位地给出方案。
3.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古城是为人存在并服务的,缺乏功能的古城终将被人摒弃,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只有完善优化城市功能,才能保证古城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古城的复兴。在弘扬古城文化特色的同时,力求在不断满足市民的生活文化需求上求突破、谋发展,把古城的保护、更新利用和功能优化提升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如平改坡工程、街区绿化、背街小巷整治、改厕工程、河道治理、环境整治、菜市场改造、交通改造整治、老小区改造、古建老宅修复、文化教育设施、卫生医疗设施等,不断完善古城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三)增加古城保护的资金投入
古城的成片保护、原貌修缮、功能完善、街景美化等,需要大量的改造资金,产生的社会效益多,经济效益少。未来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多渠道投入”的古城保护投融资机制,通过开展项目合资、合作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同时积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回报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古城保护的投入回报机制,加强对腾让、整修后各类文物建筑的开发利用,有效实施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招商,尽快把各类文化资源转换成经济资源,使古城的保护改造和经营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四)促进古城保护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
发展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但不能把经济价值作为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立足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古城保护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多方面、多层、多视点考虑涉及的因素。从物质层面看,古城内遗存了大量古迹、历史建筑,多方面地映现了扬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形态,要原汁原味地保存,不能轻易改造。从精神层面看,扬州古城蕴涵了中国文化精神和哲学理念的城市建设思想、空间处理手法和建筑艺术特色,尤其是“整体观念”“区域观念”“自然观念”等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在古城中有集中而突出的体现。从艺术层面看,扬州古城拥有极其丰富和灿烂的优秀地方文化艺术,这些非物质性人类文化遗产同样是古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越是现代化,古城的价值越高,与城市的其他经济价值比较,古城的文化价值始终是第一位的。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随着扬州城市发展和古城改造的实施,古城的定位也由发展传统的观光购物转变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战略重点,进而转型发展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将古城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统一,给后人留下一个完美的扬州古城。
參考文献:
[1]岳艳琴,武雅娇.全域旅游视角下晋中市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7.
[2]司马俊莲.生态文化旅游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恩施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于秀春.基于“跨文化”视角的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J].智慧城市与旅游,2016.
[4]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