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2018-03-02孔妮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孤独症家庭护理儿童

孔妮娜

【摘要】 目的 研究孤独症患儿早期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60例孤独症患儿, 依据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中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6例, 对照组患儿中轻度8例、中度8例、重度14例, 观察组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病情发展有积极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孤独症;家庭护理;儿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109

孤独性障碍症简称为孤独症, 也被称为自闭症, 是当前临床范围内患儿广泛性发育障碍症中的一项代表性疾病[1]。孤独症患儿常出现言语交流、社会交往、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的障碍症状, 患儿生活无法自理且成长中受该疾病影响较大, 对患儿自身成长及家庭幸福均造成严重影响。本次研究将观察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干预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5月入院的60例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4例, 女6例;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6.4±1.9)岁。对照组患儿中男24例, 女6例;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6.5±1.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结合患儿实际病情发展观察患儿现有的生活技能及学习兴趣, 询问患儿家长后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 例如针对患儿的行动能力选择平衡木、七巧板等运动功能训练计划, 又例如结合患儿兴趣与患儿进行语言交流、内容描写、美术绘画等内容。护理人员在患儿护理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儿治疗效果, 结合最新收集的患儿资料对护理干预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1. 2. 2 观察组 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早期家庭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2. 1 行为动作干预 护理人员首先针对患儿的病情阶段及实际能力进行评估, 为其制定合适的行为动作干预方案, 同时将其告知患儿家长并指导其具体教育技巧, 由患儿家长对患儿行为动作进行不断观察与干预指导, 引导患儿学习正确的行为动作。例如患儿自己洗手训练中, 患儿家长可以首先帮助患儿进行洗手, 确定患儿适应后指导患儿进行独立洗手, 运用链锁法将洗脸过程分解成细小步骤进行练习, 如打开水龙头, 搓手, 擦肥皂, 再搓手, 关水龙头, 把手擦干。患儿家长在此过程中应不断给予患儿引导与鼓励, 加强对患儿的示范与夸奖, 引导患儿逐步进步。

1. 2. 2. 2 交流沟通干预 护理人员可以将患儿与患儿家长同时纳入事先设计好的游戏中, 通过患儿家长与患儿的互动来激发患儿的交流沟通能力, 首先患儿家长可以通过手势、拍掌等肢体接触来完成与患儿的交流, 后续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描写来完成互动交流, 最后阶段可以通过简单的单词、语句来完成游戏中患儿与家长的沟通。此外, 患儿家长还可以带领患儿加强与外界社会的沟通, 例如与其他儿童、其他家长一起共同参与到游戏中, 提升患儿的交流范围。

1. 2. 2. 3 反应能力干预 护理人员仍然应借用患儿家长的身份, 指导患儿家长采取不同方法来培养患儿的主动性与反应能力。例如患儿家长可以在患儿饭后带领其参观不同的环境、展开不同的游戏, 定期进行一段时间后引发患儿兴趣, 使患儿具有独立反应能力, 接受后续变化后, 患儿家长再不断变化餐后的参观事物乃至刺激信号, 使患儿始终对餐后游戏保持一定的兴趣及新鲜感, 有效提升患儿对活动兴趣的主动性。

1. 2. 2. 4 精细能力干预 精细运动能力是生活活动的基础, 精细运动的早期干预对今后的运动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在生活中和游戏中提高精细能力, 如捡豆子、玩套盒、穿扣子、盖盖子、剪纸, 撕纸、等。训练内容要本着由易到难, 不能急于求成, 家长要有足够耐心, 必要时给予辅助。两组患儿干预持续时间均为6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使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患儿干预后的病情严重程度, 评分范围0~60分, 依据患儿病情评分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中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6例, 對照组患儿中轻度8例、中度8例、重度14例, 观察组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以往临床针对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干预多以集体护理或者短期个性化护理为主, 然而孤独症患儿本身交流能力较差, 即使进行集体护理后也无法有效锻炼患儿的交流能力, 因此护理效果较差[3-6]。在双重压力下, 对孤独症患儿家庭提供有效的家庭护理干预, 成为既能促进患儿康复又能缓解家庭压力的有效方法, 在关于用家庭护理模式促进孤独症患儿初级卫生保健转变的综述中就明确提到, 在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开展家庭模式。

本次研究中应用早期家长护理干预, 通过对患儿家长的教育使其能够充分引导患儿语言能力、反应能力、行为能力的各项训练, 在加强患儿与家长之间有效联系的同时, 确保患儿在家庭生活中能够掌握更多的交流、行为、反应等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在孤独症患儿的护理中, 应联合患儿家长的力量对患儿进行持续干预引导, 以患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为主要渠道, 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7-10]。早期家长护理干预与以往集体护理模式相比, 其将护理环境放在患儿更加熟悉的家庭环境中, 护理主导人员也变成了患儿更熟悉的家長, 因此能更加有效的打开患儿心扉, 提升患儿的交流沟通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中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6例, 对照组患儿中轻度8例、中度8例、重度14例, 观察组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提升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病情发展有积极效果, 能有效改善患儿行为及自理能力,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秀云, 杨峰, 崔丽霞. 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17):2645-2646.

[2] 段勤, 牛学霞. 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S2):46-48.

[3] 张绍彩, 仇爱珍. 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6, 30(30):3786-3788.

[4] 陈凤兰, 邓丽, 谭琼, 等. 早期护理干预对儿童自闭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2):331-333.

[5] 孙艳萍, 李文艳. 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9):149.

[6] 岑秀娴. 儿童孤独症家庭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31):6214.

[7] 肖曙光, 陈艳平, 赵素芬, 等. 儿童孤独症51例家庭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1):66-67.

[8] 苏兰芬. 儿童孤独症分析及护理.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16): 176.

[9] 张虹, 张永梅, 王利红. 临床心理护理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6):37-38.

[10] 张静. 儿童孤独症分析及早期综合干预.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13):238-239.

[收稿日期:2017-12-06]

猜你喜欢

孤独症家庭护理儿童
胫腓骨骨折患者体外固定装置术后家庭护理效果分析
家庭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尿路感染效果
留守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六一儿童
社区家庭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