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90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研究

2018-03-02梁然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5期

梁然

【摘要】 目的 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180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综合组和基础组, 各90例。基础组仅采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 综合组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临床体征的恢复情况。结果 综合组治愈71例(78.89%), 好转16例(17.78%), 无效3例(3.33%), 总有效率为96.67%;基础组治愈23例(25.56%), 好转48例(53.33%), 无效19例(21.11%), 总有效率为78.89%;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腹痛症状消失时间为(1.9±1.8)d, 短于基础组的(3.8±1.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腹胀症状消失时间为(2.1±1.2)d, 短于基础组的(3.9±1.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的腹泻症状消失时间为(2.2±1.1)d, 短于基础组的(4.9±2.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的大便形状恢复正常时间为(2.8±1.4)d, 短于基础组的(5.9±2.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行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腹泻、腹胀等临床症状, 治疗效果十分可靠、安全。

【关键词】 醒脾养儿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67

小儿腹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引发该类疾病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和繁多, 通常发生于婴幼儿群体。小儿腹泻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加、腹痛、腹胀、排泄物伴有并未消化的食物以及哭闹等症状, 临床研究认为, 主要是由消化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以及脾肾虚弱等原因所致。临床上选择醒脾养儿颗粒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能够改善患儿食欲不振、烦躁、腹泻以及盗汗等临床症状[1, 2]。近几年来, 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和重视, 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消化系统紊乱、消化不良以及腹泻等症状, 利于患儿的病情恢复[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消化不良性腹瀉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综合组和基础组, 各90例。基础组男50例, 女40例;年龄1~9岁, 平均年龄(5.68±1.67)岁;病程3~18 d, 平均病程(11.31±2.43)d。综合组男52例, 女38例;年龄1~10岁, 平均年龄(6.98±1.51)岁;病程4~21d, 平均病程(11.88±3.58)d。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基础组仅行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25415)治疗, 1袋/次, 3次/d, 均于饭后温开水送服。治疗3 d为1个疗程。

1. 2. 2 综合组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040088)治疗。醒脾养儿颗粒的用法同基础组;酪酸梭菌活菌散的用法:1~2岁的患儿, 4 g/次, 2次/d;>3岁患儿, 4 g/次, 3次/d。治疗3 d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患儿经过治疗后, 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排便形状恢复正常;好转:患儿经过治疗后, 腹泻、腹胀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腹泻次数减少为2次/d, 甚至以下;无效:患儿经过治疗后, 腹胀以及腹泻等症状均未发生任何变化, 甚至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观察两组临床体征恢复情况, 包括腹胀、腹泻、腹痛以及排便形状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综合组治愈71例(78.89%), 好转16例(17.78%), 无效3例(3.33%), 总有效率为96.67%;基础组治愈23例(25.56%), 好转48例(53.33%), 无效19例(21.11%), 总有效率为78.89%;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3.257, P=0.000<0.05)。

2. 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综合组腹痛症状消失时间为(1.9±1.8)d, 短于基础组的(3.8±1.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1, P=0.000<0.05);综合组腹胀症状消失时间为(2.1±1.2)d, 短于基础组的(3.9±1.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4, P=0.000<0.05);综合组的腹泻症状消失时间为(2.2±1.1)d, 短于基础组的(4.9±2.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5, P=0.000<0.05);综合组的大便形状恢复正常时间为(2.8±1.4)d, 短于基础组的(5.9±2.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4, P=0.000<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每年大约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 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 腹泻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之一[3]。据研究报道, 我国5 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 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 病死率为0.51%。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 但是由于该类疾病的引发原因十分复杂和多元, 因此,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若未进行及时治疗, 将会严重阻碍患儿的正常发育和身体成长[4]。除此之外, 由于小儿的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各项机体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将会增加患儿患病的可能性, 相关研究证明, 腹泻还能够导致患儿肠道菌群失衡, 加重腹泻程度[5]。醒脾养儿颗粒中包含蜘蛛香、蔗糖、毛大丁香以及山栀茶等药剂,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能够达到养血安神以及醒脾开胃的治疗效果, 适合用于腹泻患儿的治疗过程中[6]。酪酸梭菌活菌散作为一种厌氧菌制剂, 能够时刻保持芽孢状态, 该类药剂进入患儿身体后, 将会与肠内有益菌共同存在, 能够消耗肠道内的多余氧气, 进而达到抑制肠内腐败菌的繁殖和发育的治疗效果[7]。同时, 还能够利于双歧杆菌的生长, 与此同时, 酪酸梭菌活菌散的应用还能够产生丁酸,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泌肠黏膜修复, 进而达到消除肠道内有害菌以及炎症的治疗效果, 极大程度恢复了患儿肠道的免疫功能和其他生理功能[8]。endprint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综合组治愈71例(78.89%), 好转16例(17.78%), 无效3例(3.33%), 总有效率为96.67%;基础组治愈23例(25.56%), 好转48例(53.33%), 无效19例(21.11%), 总有效率为78.89%;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基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腹痛症状消失时间为(1.9±1.8)d, 短于基础组的(3.8±1.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腹胀症状消失时间为(2.1±1.2)d, 短于基础组的(3.9±1.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的腹泻症状消失时间为(2.2±1.1)d, 短于基础组的(4.9±2.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的大便形状恢复正常时间为(2.8±1.4)d, 短于基础组的(5.9±2.8)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通过对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行行醒脾养儿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治疗, 对于改善患儿腹泻、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的效果十分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强.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2):170-172.

[2] 张少辉, 李宝静, 王志华, 等. 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观察. 医学综述, 2016, 22(12):2425-2428.

[3] 邓志鹏.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31):4431-4432.

[4] 朱建央, 阎云芸. 匹多莫德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4):436-439.

[5] 張少辉, 王志华, 李宝静, 等. 思密达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3):173-174.

[6] 王萍. 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76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38):124-125.

[7] 方全中, 杨娇娇, 丁振尧, 等. 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55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8):705-707.

[8] 伍春花. 酪酸梭菌活菌散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5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19):24.

[收稿日期:2017-1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