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2018-03-02徐秀敏
徐秀敏
【摘要】 目的 观察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11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同时采用特利加压素进行治疗, 观察组同时采用奥曲肽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再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3%高于对照组的6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再出血3例, 再出血发生率为5.4%;对照组发生再出血12例, 再出血发生率为21.4%;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应用奥曲肽进行治疗, 有效率高, 未增加不良反应, 再出血发生率低, 预后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奥曲肽;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64
在终末期肝病中往往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病死率较高, 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尤为重要, 对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1-3]。近年来, 研究发现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综合治疗中给予患者奥曲肽治疗, 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4-6]。为明确奥曲肽应用效果, 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本研究即以本科患者为依据, 对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效果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科收治的11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6例。观察组中男37例, 女19例;平均年龄(44.1±11.8)岁;肝炎后肝硬化39例, 酒精性肝硬化17例;出血原因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对照组中男38例, 女18例;平均年龄(45.6±11.1)岁;肝炎后肝硬化36例, 酒精性肝硬化20例;出血原因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被确诊为肝硬化患者;出血原因均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伴随呕血或黑便症状, 临床表现出心率加快与面色苍白及头晕等症状。排除标准:肾功能和肝功能严重不全者;有感染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以往已经接受过内窥镜或手术治疗者;伴随精神疾病者。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止血、补液以及输血和保肝等常规对症治疗, 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测, 留置胃管至止血后24 h。
1. 2. 1 对照组 采用特利加压素(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804)进行治疗:以静脉推注方法给药, 首次推注量为2 mg, 之后每4小时对特利加压素静脉推注1 mg, 维持剂量3 d, 止血后对药量进行逐渐减量停药。
1. 2. 2 观察组 采用奥曲肽(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176)进行治疗: 以静脉推注方法给药, 首次推注量为100 mg, 之后每4小时对奥曲肽静脉推注25~50 mg, 维持剂量3 d, 止血后对药量进行逐渐减量停药。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再出血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患者于24 h内完全实现止血, 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为显效;患者于24~72 h内实现止血, 血压较为稳定, 脉搏较为平稳, 为有效;患者于72 h后依然出现大量出血, 黑便或呕血等症状毫无好转, 血压、脉搏均不稳定, 病情进一步恶化,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3%高于对照组的6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再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再出血3例, 再出血发生率为5.4%;对照组发生再出血12例, 再出血发生率为21.4%;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 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导致出血者约为50%~80%, 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与肝源性溃疡为引起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在临床止血研究中, 降低门脉高压与减少门脉血流成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重点。
特利加压素与奥曲肽均属于人工合成药物, 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均有一定疗效。特利加壓素是一种具有较为长效机制的血管加压素, 进入患者体内前并没有活性, 通过静脉给药后, 可于氨基肽酶作用下, 转化为具有活性的赖氨酸加压素, 其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机制在于对门脉压力进行降低, 从而使门脉血流有所减少, 进而对上消化道出血加以控制。
奥曲肽是一种具有长效机制的生长抑素衍生物, 其主要由8个氨基酸组成, 通过静脉给药后可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选择性结合, 实现对其收缩的促进, 使患者内脏血流量有所减少, 在胃底食管曲张静脉及门静脉方面血流压力具有降低作用, 从而迅速达到止血目的[7-10]。奥曲肽的凝血作用, 主要体现在其可为凝血反应提供较为有利环境;同时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 促进肝血流量等有效减少, 通过对门静脉压力的降低, 实现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方面的有效治疗;奥曲肽对于血小板聚集及粘附具有进一步促进作用, 达到对凝血反应的促进;除此之外, 奥曲肽可促进胃肠道黏液分泌, 有效地预防再出血。endprint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3%高于对照组的6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再出血3例, 再出血发生率为5.4%;对照组发生再出血12例, 再出血发生率为21.4%;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 应用奥曲肽进行治疗, 不仅临床有效率高, 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再出血发生率低, 预后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念陈, 黄玉红.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3):196.
[2] 由远革. 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5):69-70.
[3] 陆军. 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10, 19(3):251-252.
[4] 张超. 凝血酶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5):526-527.
[5] 陈芳. 奥曲肽、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3(31):157-158.
[6] 陈观荣, 冼飞, 宁观林. 垂体后叶素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24):3740-3742.
[7] 吳建辉, 刘小梅, 杨京帆, 等. 垂体后叶素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60例疗效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0):1470-1471.
[8] 米力坎·尼亚孜. 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28):84.
[9] 张惠林, 苏娟. 奥美拉唑和奥曲肽联合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40(33):55-56.
[10] 杨明. 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5):56-57.
[收稿日期:2017-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