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普通”引发……
2018-03-02陆丽琴
陆丽琴
书信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没有什么难度;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这一写作特色,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一写作秘妙呢?一个疑惑,引发了笔者关于“普通”的思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文本生疑——“普通文”“普通人”
师: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生字新词,积累了哪些优美词句?(学生交流课后的生字读音、意思、书写等)
生:老师,我发现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好词佳句值得我们摘抄、积累。(此言一出,很多学生点头附议)
生:是的,句子也是这样,除了几句含有深刻道理的话以外,也没有值得我们摘录的优美句子。
生:我赞同,我原以为巴金爷爷写的文章肯定很生动、很深刻,可这篇文章都是大白话,我们一读就懂,道理也明白,就像和我们聊天一样。(一部分同学笑了)
师:你们笑什么?
生:说真的,这篇文章真的太普通了。难怪巴金先生称自己是“普通人”。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太平淡、太普通了,不像出自大文学家之手。而且信中巴老也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你们就真有点相信了,是不是?
师:那巴老真的是一位“普通人”吗?他的文章也很“普通”吗?我们一起来探究。
每次预习,笔者都会让学生事先摘录一些值得学习的好词佳句,这篇课文也不例外。没曾想,在交流时却“突发状况”——没啥好词佳句可以积累,还生发了疑惑——“这是一篇平淡的普通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就抓住这个让他们疑惑的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会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探究“普通”,成了这堂课的主要任务。
二、人物探寻——“普通人”还是“杰出人物”
我紧扣学生学习兴趣的疑惑点,和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探寻之旅。要解开疑团,先要走近巴金,了解巴金。巴金在信上这样说自己:“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那巴老到底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人”呢?我让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来查找,来辨别,来认识。
师:通过前期的查找及小组讨论、交流,现在来汇报一下你们眼中的巴金爷爷到底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人”。
小组1:我们认为巴金爷爷是个杰出的人物,他的杰出表现在他很有才华。我们上网查阅得知,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创作了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十二本散文、游记,大量的短篇小说,还有许多译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作家卡片”提到的《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和《寒夜》 《随想录》等。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300多万字的作品,真可谓著作等身啊!这是杰出的最好证明!
小组2:我们也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杰出还表现在他的人格——无私奉献。资料介绍说,巴金爷爷担任过很多职务,但从未领取过国家一分钱,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还一次又一次不留姓名地给希望工程、受灾群众捐款;他曾把在日本获得的500万元资金,全部捐赠给上海作协基金会;还把他所有的藏书都捐给了国家……这个老人真是太伟大了!
(小组3、小组4,发言略)
……
师:看来,各个小组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积极交流,大家都表达了一个观点——巴金爷爷是一位杰出人物,信中称自己是“普通人”,那是自谦的说法。(同学们频频点头)
因为本文是巴金爷爷写的书信,不像后面的《钱学森》 《詹天佑》 《鞋匠的儿子》等文章,直接是人物丰功伟绩的介绍,而课后的“作家卡片”也只是对巴老的高度概括,因此,想要了解巴金,必须走出书本,走向课外。同学们课外搜集如此丰富,看来“普通”这个疑点真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不难看出,在小组搜集、讨论和交流中,巴老的人物形象慢慢清晰、丰满、高大起来,“杰出人物”已成为共识。同时,巴老的写作特色也在此过程中悄然孕育,只要时机成熟,定能水到渠成,豁然开朗。
三、写法领悟——朴素的语言,最真的情感
人物认识暂告段落,趁热打铁,直奔关键问题——“是否是普通文”。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我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归文本,带着刚才的收获,潜心会文,涵泳咀嚼,力争发现真谛。十分钟后,交流。
师:再次阅读课文,你有不同看法或新的發现么?
生:当知晓了巴金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后,再来读这篇文章,感觉领悟得更深了。例如,“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这句话不是像我们写作文一样在喊口号,而是真的发自巴老的内心,他一生捐献无数,奉献不止,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得牢记这句话。
生:巴金爷爷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一开始不理解,他怎么会没才华,再说写作主要靠的就是才华啊。现在明白了,巴金爷爷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最主要的是感情,深深的感情,就像他“对祖国、对同胞有无限的爱”。
生:87岁高龄,重病缠身,还要坚持提笔写信;信中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毫不保留地传授;最后还不忘真诚地祝福。从头到尾,质朴感人。
生:我补充,写信还要注意阅读对象,巴老知道阅读此信的是小学生,因此,他用最通俗的、孩子们读得懂的语言来写。直白的语言,却表达最深的爱!
……
师:恭喜你们,从巴老的信中,不仅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而且找到了巴老写作的秘妙——语言只是一个形式,文章的情感才是命脉。朴素的语言,最真的情感,这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这还是一篇“普通文”吗?(同学们,齐声回答:“不是!”)
带着感知,带着愤悱,沉下心来,走进文字,感受就此不同。学生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位87岁的德高望重、才华横溢、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与孩子们娓娓而谈。谈他的近况,谈他的感悟,谈他的希望。于是,普通简单的语言化为一片真情,在同学们心中涌动。疑惑在消除,感悟在加深,写法在张扬,情感在升华,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太仓市朱棣文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