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案”并行显真功高效课堂见真彩

2018-03-02张海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案学案课文

张海波

“师生之间积极交往,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是在现今新的课改形势下,新课程赋予教学过程的新内涵。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把课堂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生成,并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应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贯穿于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课堂的“巩固案”。

一、以生为本,“学案”先行,实现“以学定教”

实行“教案” “学案” “巩固案”的“三案并行”,需要老师在上课前就把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在这当中,年级组内的集体备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级组教师本着“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现状”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被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学”。在上新课之前,教师提前一天将“学案”下发,让学生进行自学。这里的“学案”主要是“预习导航”,内容就是学生们下节课所学的内容。“学案”里针对学生的自学过程、应达到的学习要求都给出了详细说明,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提出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或者请家长进行评价。

以下是笔者所在学校六上语文《学与问》第二课时学生的预习案。

预习导航

1. 朗读课文1遍,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 课文举了______个例子,分别讲了______和______的事。

(2) 在课文中找出“能者为师”这个道理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因为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詩人。后两句是______,______。

2. 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1) “学”与“问”的关系是______

(2) “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______和______

3. 浏览全文,思考:

“学”除了贵在“问”之外,还贵在哪些地方?

“学案”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当学生预习过自学内容后,教师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是我们“教案”中的“学情调查”。通过“学情调查”,老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的难点、问题、兴奋点、学习心理需求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制订出以关注学生为焦点的“教案”,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教师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设计“教”的方式,让“教”为“学”服务。一节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并改变教学方法,使“教”与“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如词语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案”中的预习要求,把自己所知道的词语意思说一说,把认为难记的词语写一写,把难读的词语重点读一读,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来造一个句子,说一段话……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学,在发展。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师的“教”。所以,老师必须树立一个理念—老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学会一个转变—教学应该从重视教师“怎样教”,转向重视引导学生“怎么学”;明确一个职责—教学。教学,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二、注重习惯,“教案”引导,凸显“教”服务“学”

教师“教案“的设计运用突破性教学的新理念,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特点,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重点、难点。从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看,“教案”的实施,改变了教师层层分析,学生段段听讲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保证时间,抓住重点,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入手,围绕“目标的达成度”来分析教材,然后从重点的字词、句段或其他的训练重点、思想感情上寻求和选择教学的最佳突破口。通过分析和教师之间的讨论,设计出一两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的是学习的方法。在“教案”中,经常见到的一句话就是:“请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或观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到却不容易。这其中需要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能够进行整体性读书感悟,这也是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

以下是六上语文《学与问》第二课时的教学案。

学情调查

交流预习过程中的收获或存在的疑问。

自学(一)

1.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说“问”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课文是通过什么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 轻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

“学”除了贵在“问”之外,还贵在哪里?

交流(一)

1.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 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自学(二)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作者为了阐明“学”与“问”的关系及重要性,采用了什么方法把道理说清楚?

交流(二)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学法提示

抓住关键词来理解体会,并对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圈画。endprint

在《三打白骨精》一文中,通过初读感知,孩子们对于文中的人物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就是:“你眼中的(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出你的观点。”如此,孩子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带着问题去读书,然后将“三打”中不同的人物表现进行对比,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过程,就是感悟、探究全篇课文内容的过程,问题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老师应该把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也为阅读时抓住重点赢得了机会。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無非是个例子。”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能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到“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教学的原则,也是一种追求。因为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只有老师与学生在课常上进行交往、互动,才能够实现这种教学境界。这种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以及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就是要引导老师与孩子进行互动,共同学习。

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出现的一般都是能够贯穿全课学习的重要问题,一个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发现提出。“学贵有疑”,只有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才能激起他们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够一边读文章,一边思考问题。

比如《诚实与信任》一文,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我”因回家心急,碰坏了小红车的反光镜。“我”认为责任在“我”,给车主人留下了纸条。结果车的主人与“我”联系,但并没有要求赔偿。文章所讲的故事并不难理解,只是一件小事,但为什么在我们国内,却有许多人肇事逃逸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看到的是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道理—做人应该讲诚信。应该以什么为突破口呢?做完了“预习导航”,有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文中的‘我为什么敢留下纸条,如果小红车的主人借机进行敲诈怎么办?我们国家有很多人会‘碰瓷。”问题提得很好,说的也正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吗?教师就以“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留下纸条吗?”这个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起了生活中听到或者见到的事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就当时事故的原因分析了当事人双方的责任,觉得责任并不全在“我”一人,不能全赔……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所讨论的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同时也进行了朗读训练,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的认识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在一步步升华,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应该注重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现,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加以点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得到了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四、拓展延伸,“巩固”到位,升华课堂教学

“巩固案”在教学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是课堂是否有效的最佳体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去品词析句,潜心会文。在课结尾时,教师通常会引入一些课外的小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材料的选择,一般都与文章的内容有一定联系,或是有关的名人名言,或是文中人物的相关事迹,或是与文章思想内容相近的材料……因为学生有了课文做基础,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深度,此时再让学生来读一些资料,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提高。

在拓展阅读中,学生被材料所吸引,阅读的同时,思维在运转,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去做?此时此刻,我最想说什么?这些问题,无需多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说出来,而且很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当学生在读有所思,思有深度时,他正穿越文本,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而这,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

“三案并行”能够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能够让教师摒弃“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让他们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灌南县苏州路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案学案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立定跳远》教案
乡愁导学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背课文
“比例尺(一)”导学案
《半张纸》教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