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技术运用于治疗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8-03-02张光磊孔令山赵文斌
张光磊+孔令山+赵文斌
【摘要】 目的 评价骨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骨创伤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骨创伤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7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0.5±3.1)d,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7.0±2.2)d,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创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应用于骨创伤的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 损伤控制技术;骨创伤;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31
骨创伤发生是人受到外源性损伤而导致骨组织完全或部分中断,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骨创伤发生率逐渐增加, 疾病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固定和复位, 并辅以康复治疗, 但治疗周期较长,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1]。采取何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相关学者提出可给予骨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2], 本次重点研究骨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78例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3例;年龄21~48岁, 平均年龄(33.1±5.0)岁;致伤原因:跌伤5例, 高处坠落伤8例, 交通事故伤19例, 其他损伤3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0例;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31.9±4.7)岁;致伤原因:跌伤10例, 高处坠落伤5例, 交通事故伤24例, 其他损伤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研究的患者就诊时均处于昏迷状态, 代谢中毒15例, 体温下降22例。遵照医院伦理学原则, 患者家属获得知情权, 同意后签署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创伤手术治疗, 并针对性提出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措施。观察组则采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 依据损伤控制技术实施三个阶段治疗。具体如下。
1. 2. 1 第一阶段 早期阶段, 主要治疗措施为及时救治、稳定生命体征、稳定骨折、液体复苏和防止感染, 针对开放性骨折患者, 实施彻底冲洗清创, 并注意观察脉管损伤情况, 采用压迫、填塞和包扎方法, 彻底止血。若患者存在肢体严重肿胀, 检查是否为骨筋膜综合征, 一旦确诊, 需早期做筋膜切开减压及负压引流。采用跨越式外固定支架或石膏牵引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 稳定骨折[3, 4]。同时进行血运重建, 若肢体伤损严重, 经医院检查确诊后必须立即做截肢处理。而且这一阶段需做好患者的保温工作, 改善酸碱平衡, 做好抗感染, 防止低体温发生。
1. 2. 2 第二阶段 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病情, 并采取措施恢复患者的正常生命体征, 损伤程度评分>20分, 及时送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 防止病情恶化加重。该阶段需重点提供患者复温、改善凝血机制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恢复血容量的治疗措施。
1. 2. 3 第三阶段 该阶段主要针对二期手术治疗患者(身体虚弱、骨盆骨折、脊柱骨折, 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并发症控制良好, 结合患者的身体状态, 确定最佳手术时机, 及早实施手术治疗[5]。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6]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著改善、无效三个级别:治愈:实施手术治疗后, 患者可基本恢复或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无严重并发症;显著改善:实施手术治疗后, 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有轻微并发症, 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无效:手术实施后, 出现严重并发症, 生活未恢复到正常状态, 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显著改善率。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7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0.5±3.1)d, 觀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7.0±2.2)d,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当前老龄化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变化, 受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骨创伤发生率逐渐增加, 而且一定程度上创伤程度有明显增加,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实践表明, 骨创伤发生后, 患者多表现为机体代谢失常和生理功能紊乱。若不能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 会加重患者脏器功能的负担, 严重者会出现脏器功能衰竭。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以及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损伤控制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临床也越来越认可损伤控制理论用于治疗骨创伤的临床价值[7, 8]。
所谓的损伤控制技术是以损伤控制理论为指导, 改变传统常规手术治疗中的复杂繁琐过程, 用于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 以简单、快捷的方式, 及时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 促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 采用分阶段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应性提出治疗措施, 选择手术时机[9, 10]。这种分阶段的治疗方法可在病情前期, 防止患者体温下降、内循环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酸中毒等病理性变化发生, 减少不可逆损伤, 为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提供有利条件。本次研究表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7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0.5±3.1)d,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7.0±2.2)d,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损伤控制机制治疗骨创伤患者, 可以有效计划性提供手术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损伤控制技术用于治疗骨创伤患者临床价值显著, 可全面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余俊江. 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治疗价值研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3):21-22.
[2] 沈培忠. 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 2014, 11(16):1318-1319.
[3] 李坡. 基于负压封闭引流用于骨创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15):81.
[4] 邓兵, 鞠建. 损伤控制技术应用于骨创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5):930-931.
[5] 欧文博, 郭红英, 包建华. 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22):197-198.
[6] 王勃. 损伤控制技术在骨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中国医学工程, 2014(12):35.
[7] 曹立鹤. 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4):146-147.
[8] 毛青. 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外医疗, 2011, 30(32):73.
[9] 金作恒, 周亚明. 分析应用于骨创伤中的损伤控制技术效果. 中国卫生产业, 2013(4):90.
[10] 罗灏, 刘君. 骨创伤中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7):1482-1483.
[收稿日期:2017-12-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