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成分输血的应用及护理对策分析

2018-03-02刘丹周婷闫安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护理对策应用

刘丹+周婷+闫安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成分输血的应用及护理对策。方法 5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依据输注血液不同将其分为输注洗涤红细胞组(A组)和输注红细胞悬液组(B组), 每组25例。研究50例患者交叉配血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血象变化及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主侧无凝集42例, 主侧++~++++凝集8例, 次侧++~++++凝集50例;两组患者输血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均高明显高于输血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Hb、RBC、Hc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输血后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4.0%, B组患者输血后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8.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成分输血的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成分输血;应用;护理对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2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属于一种溶血性贫血和难治性贫血疾病, 在临床极为常见。本研究探讨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成分输血的应用及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沈阳市某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1], 就诊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头晕、乏力等症状。依据输注血液不同将其分为输注洗涤红细胞组(A组)和输注红细胞悬液组(B组), 每组25例。A组中男10例, 女15例;年龄15~72岁, 平均年龄(42.3±10.4)岁;原发15例, 继发10例, 其中继发淋巴瘤1例, 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多发性骨髓瘤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 继发性感染2例。B组中男8例, 女17例;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45.1±10.2)岁;原发13例, 继发12例, 其中继发淋巴瘤2例, 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 多发性骨髓瘤2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继发性感染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象检查:50例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分别为(1.80~2.57)×1012/L、(4.40~13.02)×109/L、(110~298)×109/L、0.80%~5.60%。在白细胞方面, 3例患者白细胞增多;在Hb方面, 32例患者为38~50 g/L, 17例患者为51~60 g/L, 1例患者>62 g/L。②骨髓细胞学检查:接受骨髓检查的患者共32例, 其中呈红系增生或显著增生髓象的30例, 和溶血性贫血诊断相符。③Coombs试验:从西班牙Diagnostic Grifols 公司购买微柱凝胶卡, 运用戴安娜卡式凝胶法对患者的抗人球蛋白进行检测。50例患者中, 40例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 达到了80%的阳性率。22例患者合并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阳性, 18例患者直抗阳性、间抗阴性, 10例患者直抗、间抗均阴性。1例患者经自身红细胞抗体血型抗原特异性鉴定检出抗K、Jka抗原。④交叉配血方法:进行交叉配血时运用戴安娜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和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 运用EDTA-K2对所有配血样本抗凝。严格依据厂商推荐标准执行加样、离心时间和速度, 然后进行判定, 阴性:微柱底部沉积有红细胞;阳性:凝胶上方或中间滞留有红细胞[2]。

1. 2. 2 输血治疗 ①成分输血:给予A组患者输注159 U的洗涤红细胞, A、B、O、AB型分别为47、44、52、16 U;给予B组患者输注271U的红细胞悬液, A、B、O、AB型分别为98、66、83、24 U。②血浆置换:A组患者中DAT阳性且抗核抗体在1∶160及以上的8例, 给予其输注洗涤红细胞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通过专用密闭式管道, 运用CS-3000连续式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 手术之前让患者服用5 mg的地塞米松, 以对过敏进行有效的预防;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10 ml 10%的葡萄糖酸钙, 以对枸橼酸钠中毒进行有效的预防。在对血浆进行置换时, 20~30 ml/(kg·次), 每2天1次, 3~4次为1个疗程。然后对患者应用小剂量的泼尼松, 以对患者的平稳病情进行有效的维持。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交叉配血结果 50例患者主侧无凝集42例, 主侧++~++++凝集8例, 次侧++~++++凝集50例。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血象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输血后的Hb、RBC、Hct均高明显高于输血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Hb、RBC、Hc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输血后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输血后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4.0%, B组患者输血后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8.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成分输血的优越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成分输血的护理对策包括:①溶血病情观察。红细胞在溶血后被破坏, 溢出Hb, 降低血中氧含量, 造成全身各系统脏器缺氧[3-5]。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口唇、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等进行密切的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 则及时告知医生, 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处理。②输血护理。输血之前将输血的重要性和高风险性、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耐心细致地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 从而有效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输注红细胞之前应该在37℃的恒温箱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热, 同时在70 cm处用插灯对输液处进行照射, 从而使输入患者体内的血液的温度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每次的输血量应该保持在1 U左右, 输血之前给予患者缓慢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 将滴速控制在<60 ml/h, 将输注时间控制在4 h以内。对患者的皮肤颜色、尿色尿量等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 以对溶血反应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③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具有较急的起病速度、较严重的病情、较快的疾病进展, 且所需医疗费用极高, 因此患者及其家属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针对这种情况, 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有效地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和交流, 将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抢救成功的案例介绍给患者, 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對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6-9]。

综上所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成分输血的应用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全立, 罗卫东, 穆士杰. 临床输血与免疫.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141-152.

[2] 高峰. 输血与输血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8.

[3] 许慧. 67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医学信息, 2015(42):309-310.

[4] 许丽影, 赵巍, 孙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6):42-43.

[5] 余海燕. 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临床医学, 2015, 35(5):44-45.

[6] 苗军. 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5(8):74-75.

[7] 黄艳. 对进行成分输血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探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5(9):51-52.

[8] 徐泉元.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分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3):374-375.

[9] 曹艳珍, 张雅西. 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及护理方法探讨. 中国医药科学, 2015(11):110-112.

[收稿日期:2017-11-30]endprint

猜你喜欢

护理对策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