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018-03-02王玲陈曦
王玲+陈曦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按照数字随机抽取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止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内镜止血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出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再次出血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为(1.85±1.06)d、输血量为(396.84±35.92)ml、住院时间为(6.15±0.95)d, 对照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为(4.28±2.31)d、输血量为(810.52±62.87)ml、住院时间为(13.52±1.08)d, 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 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1例(3.33%),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具有明显效果, 可促进患者止血, 预防复发, 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 内镜止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21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为空肠上段与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消化道出现的出血症状, 如情况严重极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 所以应对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有效预防与及时治療[1]。伴随内镜技术的发展, 内镜止血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2]。本文选取6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探讨内镜止血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5月6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均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按照数字随机抽取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23~56岁, 平均年龄(47.62±8.21)岁。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22~55岁, 平均年龄(47.20±8.4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止血方法治疗, 应用奥美拉唑80 mg+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肌内注射血凝酶注射液,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内镜止血, 通过胃镜对患者出血部位予以生理盐水冲洗, 可确保手术视野清晰。如出血量少、出血点小, 可通过注射0.5 ml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一直到止血成功。若出血量大或止血效果不良, 可通过血管夹对出血位置进行夹住处理, 对出血源进行有效阻止, 若在几分钟后完成止血, 则可完成手术治疗, 术后需禁食, 且以合理药物对胃黏膜进行有效保护。在此过程中, 应注意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显效: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正常, 停止呕血;有效: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 机体指标恢复正常过程中;无效:症状未改善或更为严重[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出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后1周, 观察患者再次出血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出血、输血与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为(1.85±1.06)d、输血量为(396.84±35.92)ml、住院时间为(6.15±0.95)d, 对照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为(4.28±2.31)d、输血量为(810.52±62.87)ml、住院时间为(13.52±1.08)d, 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再次出血情况比较 治疗后1周, 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1例(3.33%),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科急诊疾病, 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导致患者病死率大约在8%左右。通过常规治疗方法通常难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而且极易复发[1, 2]。伴随临床医疗科技的发展进步, 内镜技术在临床中具有越来越高的使用价值, 而且内镜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快速性, 且操作简单等优势, 在临床中具有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3]。
经本文研究可知, 经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为(1.85±1.06)d、输血量为(396.84±35.92)ml、住院时间为(6.15±0.95)d, 对照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为(4.28±2.31)d、输血量为(810.52±62.87)ml、住院时间为(13.52±1.08)d, 两组患者的出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 观察组患者再次出血1例(3.33%),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 内镜技术可对患者显著止血, 而且风险较低, 复发率低。一般认为, 多种内镜止血相互结合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止血目的, 而且不会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通过严密观察, 积极配合内镜止血, 可使得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预防再发[4]。endprint
在本文研究中, 主要采用血管夹钳夹止血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可通过血管夹将出血部位与其周围部位进行有效夹紧, 使得出血处的血液供应得到有效阻断, 由此可实现止血目的。在完成止血后的 1~2周可产生局部肉芽, 且能够自然脱落, 此方法比较适合血管处于裸露状态的活动性出血症状, 此方法对裸露血管止血有效率可达到97%~100%,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注意止血夹进行处理时需与病灶保持合理角度进行接触, 不然会造成夹子脱落, 从而发生再出血情况;通过局部药物止血可使得血液内纤维蛋白原快速转换成纤维蛋白, 通过血管收缩以及局部组织肿胀对血管形成压迫, 使得血小板大量聚集, 由此可形成血栓, 并达到止血目的[5, 6]。通过本文研究可知, 观察组可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不同方式止血, 不论是钳夹止血还是肾上腺素止血均为内镜止血的方式。对于出血量少、出血点小的患者, 可通过注射0.5 ml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采用此方法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而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 可通过血管夹进行止血, 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内镜止血会使得出血能够更为快速的停止, 由此可明显缓解患者痛苦, 而且住院时间的缩短, 在一定程度上可明显缓解患者经济负担。
总之,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可促进患者恢复, 减少出血量, 预防复发, 临床使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曾莉蓉, 陈鹏飞, 魏文斌.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 21(1): 137-139.
[2] 鄒友玲.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的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10):22-23.
[3] 黄理, 陈丽芬, 覃冬林, 等.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20): 3912-3914.
[4] 方圆.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6, 23(11):59-62.
[5] 王慧.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3):43-44.
[6] 胡成满.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7, 5(3):32.
[收稿日期:2017-1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