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黄散外敷护理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18-03-02张楠,张洋
张 楠,张 洋
(1.沈阳市骨科医院,沈阳 110044;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最为常见并发症,以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及浅静脉扩张为临床表现,属静脉回流障碍疾病[1]。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脉痹”“股肿”等疾病范畴[2-3]。本研究运用中药冰黄散外敷护理,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抗凝、改善下肢静脉回流,观察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骨科收治的78例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符合中西医学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各39例,治疗组男2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3±11.7)岁,病程(0.5~1)年;对照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5±13.3)岁,病程(0.5~1)年。2组一般资料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4]诊断标准:骨科术后,患侧肢体局部压痛呈阳性,并沿深静脉走行的血管可扪及条索状物,霍夫曼征和尼霍夫征呈阳性,患侧皮肤呈青紫色,肢体肿胀、发硬,活动后加重,双下肢多普勒显示静脉腔内有强弱不等实性回声,血流有充盈缺损。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5]诊断标准:患侧肢体肿胀,沉重胀痛,朝轻暮重,患侧皮肤易发生溃疡、湿疹、皮炎等,伴有皮色沉着或色暗,舌质暗红,舌胖大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患者自愿参与本实验,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皮下注射,2次/d,共注射5 d;改善下肢静脉回流药物,口服华法林钠片2.5 mg/d,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8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常规护理:病室环境良好,减少不良刺激;指导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及粗纤维的新鲜蔬菜,饮食宜清淡,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多数患者缺乏对本病的了解,又由于突然发病,且经过长时间治疗后未达到预期效果,患者患肢功能活动仍然受限,常有反复,因此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悲观恐惧、悲观忧郁等情绪,此时应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如护理操作应准确熟练,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耐心向患者讲解本病发展过程,介绍疗效突出的病例,增强患者信心,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冰黄散外敷进行护理。药物组成:红花、延胡索、黄柏、丹参、冰片适量,肿胀明显者可加芒硝,将上述药物研细搅拌均匀,装入50 cm×60 cm双层白色细棉布袋内,中间每隔外敷10 cm缝成筒心状,均匀摊平,药物应充分接触皮肤,以利于药物发挥作用,将布袋用一定数量的肢体固定带固定在患者病变部位,同时用防水塑料薄膜包住布袋以免水分外漏及药物过度挥发。2~3 h后将药物及药袋取下,将布袋晾干后搓软以备重复使用。指导患者备2~4个中药外敷袋,反复不间断使用,一般2 d更换1次,外敷7~10 d,至无水分外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患者下床活动时,可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静脉血瘀滞,但应注意弹力袜大小要合适,弹力绷带松紧要适度,避免包扎过紧,促进血栓形成。鼓励患者下床活动,3~4次/d,15~30 min/次,防止久站久坐。注意保护患肢,用药物将粗肿的肢体完全包裹,防止碰撞挤压,以免皮肤破损及感染。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对下肢疼痛和肿胀程度进行评分,其中无任何症状,记为0分;轻度肿胀、疼痛,休息后可消失,记为2分;中度疼痛、肿胀,休息后疼痛、肿胀减轻,记为4分;难以忍受的疼痛且持续肿胀,休息后不减轻,记为6分。2)治疗结束后通过超声、CT等方式检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程度,并检测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咯血,大便干燥,疼痛发热,皮色暗红等症状改善情况,并计算总有效率。
1.5 疗效标准 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5]拟定。显效:疼痛、肿胀等症状好转明显,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疼痛、肿胀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对病例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疼痛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下肢肿胀及疼痛指标的比较(x± s ,n = 39)分
2.2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 39) 例(%)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若治疗不及时则极易转变为肺栓塞,是众多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7-8]。祖国医学中认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湿热与瘀血,因虚致瘀,病机为脉络血凝湿阻,骨科手术后患者正气虚衰,营卫不和,血行无力可导致血瘀,正如《素问·缪刺论》中有云:“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正气亏虚,难以抵御外邪,邪客于脉,致使血行迟缓,继而瘀血内生,阻滞脉络,出现不通则痛;营血回流滞塞受阻,水溢脉外聚而为湿,泛滥于皮肤,发为肿胀[9-11]。治疗原则为疏通血道、加快血流,川芎嗪为中药川芎的提取物,现代研究[12-13]表明,川芎嗪通过影响血小板及红细胞表面物质,进而对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具有控制作用,因此临床常用本药作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药物。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为本,瘀血和湿热为标,主要病机是脉络血瘀、痰湿热阻,治疗应以通经活络、凉血化瘀为原则,“总以祛瘀为要”为要[14]。冰黄散红花活血通经,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理研究[15]表明,二药均可舒张血管,并起到增加静脉血流量的作用;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理研究[16]表明,其有效成分能扩张外周血管,提高纤溶酶活性,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含量,改善血液“浓、黏、凝、聚”状态,增加血流速度,以达到减少血栓形成的目的;黄柏清热利湿;冰片清热止痛、芳香开腠,药理研究[17]表明,冰片外用时可轻微刺激感觉神经末梢,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率,促使水分外渗于皮肤,同时还抑制各种细菌,并在局部呈现出温和的止痛效果,能治疗部分原因导致的皮肤炎症。诸药合用可起到活血止痛之效,促进血液循环,抗凝,减少血栓形成。
[1]李琚海.奥扎格雷配合川芎嗪在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22):102-103.
[2]鲁花,郭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护理[J].河南中医, 2006, 26(9):88.
[3]金凤霞.中药外敷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4):683-684.
[4]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6):602-604.
[5]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C]//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论文集,北京:2011.
[6]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李俊,周细江.中西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概况[J].中医药导报, 2013(9):89-91.
[8]王彬,侯玉芬,郝清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治疗进展[J].吉林中医药, 2005, 25(1):58-60.
[9]程清琳,胡永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医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 2006, 28(9):696-697.
[10]顾汉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1]吴官保.益气活血健脾中药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8.
[12]李庆梅,程进.中药外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5):428-429.
[13]蔡惠群,王小平.黛柏膏外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46(6):65-67.
[14]杨剑.活血利湿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8例[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5, 7(1):9.
[15]刘存发,张秀军.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291例[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换届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郑州,2009:182-183.
[16]刘秀萍,董雪,赵萍.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25):43-44.
[17]王建春,白爽,傅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7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7):1960-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