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中药方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

2018-03-02丛宇韩旭李若蒙张忠平庞秀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面神经电针针灸

丛宇 韩旭 李若蒙 张忠平 庞秀宇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炎[1]。临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为主要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该病特点为起病急、发病迅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主要以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为主,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方联合电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6~68岁,平均为(41.2±2.45)岁;病程为4 h~15 d,平均为(5±1)d。对照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5~65岁,平均为(40.6±2.51)岁;病程为5 h~15 d,平均为(5±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

依据《针灸治疗学》中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1.3 纳入标准[4]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在15~70岁;(3)首次发病者且未使用其他方法治疗者;(4)病程小于30天;(5)患者知情同意并能按时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5]

(1)外伤、肿瘤、颅脑疾病引起的面神经麻痹者;(2)年龄在15岁以下及70岁以上者;(3)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4)病程大于30天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或精神疾病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针刺治疗,穴位选取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穴位组成为攒竹、阳白、太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阳、翳风、下关、迎香鱼腰、申脉、廉泉。具体操作方法为:在选取穴位处进行常规消毒,应用贵州安迪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25×40 mm,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电针及中药口服治疗,治疗穴位与操作方法同对照组,留针时将面部主穴接通华佗牌 SDZ-IV 型电子针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每分钟60次左右,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同时配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为天麻10 g,钩藤12 g,白附子10 g,全蝎 6 g,僵蚕 10 g,桃仁12 g,红花12 g,熟地黄12 g,川芎10 g,赤芍 20 g,当归 10 g,党参15 g,黄芪 30 g,防风10 g,白芷10 g,炙甘草10 g。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治疗周期同对照组。

2.2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6]:痊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患侧和健侧面部肌肉对称,患侧眼睑闭合完全,鼻唇沟基本对称,口角无歪斜;显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大部分恢复,静止时面部外观正常,患侧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稍浅,笑时口角歪斜;有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无效: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无任何改善。

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其中面神经功能计分标准分为6个级别,包括I级正常,评分为0分;II级轻度功能障碍,每项评分为1分;III级中度功能障碍,每项评分为2分;IV级中重度功能障碍,每项评分为3分;V级功能严重障碍,每项评分为4分;VI级完全麻痹,每项评分为 5 分[7]。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组60例痊愈18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60例痊愈9例,显效17例,有效2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分析

两组治疗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不受年龄限制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认为是由于受风寒或病毒感染、急性炎症刺激面部血管,使局部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使面神经受压,出现面神经炎症所致[8],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侧颜面肌肉僵硬、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舌味觉减退等多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面瘫”范畴,又称为“口眼歪斜”“口僻”等[9]。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所致[10],因此以祛风化痰,活血祛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n /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18.48±4.82 2.03±1.56※对照组 60 17.54±3.25 7.60±2.34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我院近些年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中药配合电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自拟中药汤剂药物组成为天麻、钩藤、白附子、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熟地黄、川芎、赤芍、当归、党参、黄芪、防风、白芷、炙甘草。其中天麻、钩藤具有平熄肝风之功效,白附子祛风化痰,消散头面之风;全蝎、僵蚕具有祛风止痉、通络、化痰之功效;桃仁、红花、熟地黄、川芎、赤芍、当归诸药共用具有养血活血;党参、黄芪益气扶正;防风、白芷祛风散寒;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用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散瘀之功效。针刺穴位组成为攒竹、阳白、太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阳、翳风、下关、迎香、鱼腰、申脉、廉泉,具有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之功效,加上电针刺激能够更好的兴奋神经和肌肉组织,改善面神经末梢血液循环,促使炎症吸收,延长病变肌肉的萎缩和变性,促进面瘫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自拟中药方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满意,能较高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痛苦,缩短病程。

[1] 刘桂林,高慧. “五联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机与疗效的评估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13-15.

[2] 王海龙,宋永红. 不同针灸方案对急性期风寒型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9):21-24.

[3] 刘立安,朱云红,李清华,等. 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J]. 中国针灸,2012,32(7):587-590.

[4] 李文金,李庆哲.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2):2564-2565.

[5] 姚俊红. 灵龟八法针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0):1220-1223.

[6] 姚建新. 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16,38(9):1365-1367.

[7] 张俊卿,张英端,郝艳霞,等. 中医四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5):511-512.

[8] 贾开红,王正. 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7,33(10):41-42.

[9] 张印,邓媛,刘玎. 针药结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2017,12(8):1894-1897.

[10] 张利朋,张红强. 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2):97-98.

猜你喜欢

面神经电针针灸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