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伤寒论》浅析现代医患矛盾的解决

2018-03-02王全乐樊亚妮

中国医学人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桂枝汤伤寒论医患

文/王全乐 樊亚妮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当两者之间的想法或行动相互排斥大于相互依赖时,也便出现了医患矛盾。

医疗环境虽在改善,但医疗纠纷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出台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由公安部门介入”“分流病人,以减少医患摩擦”“解决医疗机构根本性结构”……在众人建言献策的时候,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解决医患关系?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会产生医患矛盾,经过粗略的统计和归类:医患沟通失败、医疗费用较高、诊疗效果不理想是医患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我们可以从《伤寒论》的条文做以下的探索和解析。

医患沟通

中的交流、诊断后的处理,医患沟通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

诊断前的沟通。《伤寒论》原序中说道:“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医学乃是至精至微之事,只有用心精微者才能得之,诊断前无论病人如何焦躁,医生应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省病诊疾,

医患沟通贯穿医患接触的全过程,诊断前的沟通、诊断至意深心”,才能真正实现和患者的良好沟通。

也许我们已工作了一上午,但患者可能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看病,也许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急着处理,但我们可能是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后希望。也许我们希望他们直言重点,但患者毕竟没有经过完善的医疗教育。我们在接待患者时,是否认真的聆听、合适的安慰、负责的诊断直接影响着医患的沟通。

诊断中的交流。《伤寒论》12条:“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叫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111条:“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张仲景在诊断中的认真负责程度可见一斑。

诊断中,技术性医患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主动与被动型,引导与合作型,共同参与型。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是每天早晨简单地查一查房,开两张检查单,还是仔仔细细地为患者检查,方方面面地为病人考虑。有时病人难以启齿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够用心发现,努力帮助,变被动为合作,化矛盾为友谊,为以后医患之间的沟通做好铺垫?

诊断后的处理。看看《伤寒论》中对药物炮制和煎服方法的记载:14条:“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154条:“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而现在的处方呢?不乏有医生在处方后通常只写“3剂,水煎服,日1剂”简单了事。患者取药后回来问怎么煎煮,或许有的医生工作繁忙中,并未详细解释。相比医圣张仲景,在多处运用省文笔法的《伤寒论》里,尚且如此细致交待药物的炮制、煎煮的方法、服用的剂量和注意事项,两者一比,孰优孰略,一眼明了,各自形成的医患关系自然不同。

医疗费用

现在患者抱怨比较多的问题除了看病难,就是看病贵。很大原因是由于过度医疗费用的增高。说医疗费用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过度医疗: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

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 1 3首,共用药9 3味,其中菖蒲和羊胆是代用药,不计算在内,所以用药应该有91味。其中只有人参出现20次,阿胶出现3次,其他诸如鹿茸、麝香、牛黄等名贵药材未见。而出现次数比较高的甘草(61次)、桂枝(36次)、大枣(34次)、生姜(33次)等只是常见药材,价格低廉,易为患者接受。

为什么效优价廉的中药突然身价倍增?高丽参、西洋参、羚羊角、冬虫夏草、麝香等贵重药材销量年年攀升,价格节节增高,不知是市场影响了医生,还是医生带动了市场?

《伤寒论》113首方剂中,单味方5首,2-6味的80首,7-10味25首,11味以上的3首。以2-6味最多,其中3-4味者有45首,占全部方四成以上。诸如小柴胡汤用药7味,桂枝汤用药5味,麻黄汤用药4味等等,其大多以严明的配伍和良好的疗效而成为流传千古的经方,成为后世医生学习的典范。

而据北京某医院中药房2017年随机抽样2016年3月份中草药处方5 061张(不包括外用处方)统计,药味数5味以下比例占0.6%,6-10味比例占14.2%,11-15味比例占62.8%,16味以上比例占21.9%。药物的堆砌使用,处方的全面“照顾”,君臣佐使形成“规模效应”,在另一方面直接提高了医疗费用。

诊疗效果

纵观近几年的医患冲突,我们不难发现医患矛盾的爆发点多集中于诊疗效果的不理想上。患者或患者家属要么是对救治失误的出现而产生的愤怒发泄,要么是对生命的绝望而导致极端方式的报复。健康所系,性命所托,诚然,没有一个医生不愿意自己的患者能够康复,但服药后的疗效却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伤寒论》中,在对诊疗效果的处理上,同样出现了获效、无效和对疾病转归预测的三种方式。但无论怎样处理,仲景都先做到的是心中有数,这是我们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伤寒论》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以上条文,无论是“汗出而解”“必自愈”,还是“当下之,不可余药”,都是对用药后效果的肯定,患者听到时自然信心百倍。最难能可贵的是张仲景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不足。如《伤寒论》原序:“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束手无策的情况,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或侥幸心理将错就错,还是放弃治疗置之不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告诉我们要知错就改,如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只能另请高明,以免延误患者病情。

总之,在社会对医患矛盾的解决出谋划策的同时,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对待病人应该“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不能“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对于诊疗手段,应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能“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争取能成为一名“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的精诚大医,提高诊疗效果,及时沟通,从我们自身的原因来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1.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张燕平,刘萍.中医处方古今用药探析[J].中国药业,2007(22):58-59.

3.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桂枝汤伤寒论医患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标准化病人在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探索
从《桂枝汤》服药方法小议中药精细化管理
桂枝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妇女汗出56例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