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参与创业投资中的企业道德风险研究
——基于随机私人收益视角

2018-03-02

中国市场 2018年6期
关键词:道德风险借款合约

许 倩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1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企业应当成为创新的主体,由市场引导创新的方向,加快推进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但是企业的创新所具有的正外部性使得企业创新所带来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企业自身的收益,所以政府应当在其中起到帮助和扶持的作用,提高企业创新的效率和规模,从而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企业有了一个好的创意或者想法,但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和生产时,政府资金的介入,会给企业很大的帮助。但是企业在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以后,会尽力去完成研发和生产从而获益,还是选择直接宣布研发失败,不劳而获?这表明创新过程中会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关于创业投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殷林森(2010)通过分析比较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种情况,发现在不完全信息水平下,企业会降低自身努力水平,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宋来胜(2017)通过分析政府研发投入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认为政府研发投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负向影响,而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正向影响,且政府研发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挤出效应。唐伟(2005)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契约的选择能很好地控制双边的道德风险,并基于此探讨了最优融资契约。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引入私人收益,并将其看作一个随机变量,研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2 模型构建

企业家拥有初始现金A。对于投资I,在项目成功的情况下产出为RI,否则产出为0。如果企业家勤勉工作,则项目成功的概率为PH(0,1);如果他卸责,成功的概率为PL=0。如果企业家卸责,可以得到BI的私人收益;否则私人收益为0。每单位的私人收益B事前并不为人知,它是从以下均匀分布F(共同知识)中得出的:

Pr(B

行动序列

合约(I,rl)企业家得到 企业家选择 实现收入;

B的私人收益 努力水平 偿付

3 问题分析

命题1对于给定的合约(I,rl)来说,企业家开始卸责的临界值B*=pH(R-rl)

证明:

若企业家勤勉,则其收益为,pH(R-rl)I,企业家卸责,则其收益为,pL(R-rl)I+BI。所以,当卸责收益不小于勤勉时,企业家开始卸责:

B*≤pH(R-rl)

所以临界值为:

B*=pH(R-rl)证毕

证明:

投资者的期望收入:

借款能力使得投资者收支相抵,即投资者期望收入等于初始投资I-A,得出:I=kA。其中,

因为dA=(k-1)A表示借款能力,所以,当k最大时,借款能力就最大。

证明:

企业家的期望效用为,

要求最佳合同,则企业家期望效用最大化,所以将I=kA代入,得:

对上面的式子求导,得出

所以,在最优点处,有

命题4求出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最优的合约。

证明:

如果B是可验证的,则企业家的期望效用仍为:

给定B*,合约应规定:

当B

当B>B*时,rl(B)>R-B/pH,

则最大投资水平为,

在B*=pHR处,借款能力达到最大。因为这个临界值同时能够最大化单位投资回报,所以这显然是最优的。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无法识别企业的努力水平,企业也无法识别政府的投资意愿,所以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一些道德风险。政府作为模型中的投资者,在给予企业适当投资的同时,也要注重合约的设计,降低企业直接获取私人收益,而不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的概率。比如降低借款利率,使得企业获得融资的成本降低,也使得私人收益的临界值增大,此时企业更倾向于努力创新。其次,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应该适当降低私人收益的获得,或者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以此降低融资门槛,使得自己更加容易获得融资,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概率与规模。

[1]梯若尔.公司金融理论: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M]. 王永钦,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殷林森. 考虑私人收益的创业投资双边道德风险研究[J]. 软科学,2010,24(3):127-131.

[3]宋来胜,苏楠. 政府研发资助、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效率[J]. 经济与管理2017(11).

[4]唐伟. 创业企业中的双边道德风险与最优融资合约[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4):39-43.

猜你喜欢

道德风险借款合约
借款捆绑婚姻关系致诉讼
不一样的借款保证人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
博弈理论下的旅游企业道德风险研究
合约必守,谁能例外!——对“情势变更”制度不可寄于过高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