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2018-03-01郑希刚
郑希刚
走在校园里,一位正在值日的学生立刻向我行礼:“老师好!”问候我听到了,行礼我也看到了,但由于正在接听一个重要的电话,我没有回一声问候。后来在一次学校的问卷调查上,我看到学生提了一条意见:在学校里,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和学生,都应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向老师的行礼问好,怎么会得不到回礼呢?太伤自尊了!感受到问号和惊叹号后隐藏的情绪,我有些羞愧。
其实,和我一样不和学生打招呼的教师不在少数。我知道,学生提的意见针对和批评的也不仅仅是我。在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中,一位家长也向我反映过这个问题,他说他的孩子也向他提过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态度问题。有一天下午,孩子放学回家,脸上写满了不高兴。家长问他怎么一回事,孩子说他向老师问好,老师没有理他,他猜想是不是哪儿得罪老师了。久而久之,他越来越疏远这位老师,也越来越不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家长想,直接和孩子的老师谈吧,不好意思;不谈吧,孩子心里的阴影就挥之不去。所以,他很着急,也很无奈。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于是,在学校教师大会上,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教师们议论声此起彼伏。当我说出家长的烦恼时,有些教师觉得是“小题大做”,不外乎“老师就是老师,这样做来,岂不惯坏了孩子,学生还怕老师吗”等言论。一个“怕”字,让我心头一震:原来,我们的一些教师还在维护教师威严的定势思维里打转,这还了得?
教师礼仪并不是一件小事。而对教师的礼仪规范,学校却没有相应的“条条框框”,更别说检查评价了。因此,我在对教师行为礼仪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制订出了一本《教职工礼仪行为规范》,其中就包括“见到学生问好要立即回礼”这一条。我把这个规范张贴在了宣传橱窗里,和学生礼仪规范并列在一起,也好让学生进行监督。结果令人很欣喜。一段时间过后,教师反映师生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之前那位向我倾诉烦恼的家长也给我发来了短信:“孩子现在情绪好多了,不再对老师的行为乱猜想了,一心扑在了学习上,学习成绩提升很快。”可见,教师行为的一次小小改变,就会换来另一个大大的改变。
在年终的学生评教活动中,我总结出了一个“普遍真理”:满意率高的教师往往是尊重学生的教师,满意率低的教师则往往是“目中无生”的老师;满意率高的教师的学科教学成绩往往是高的,满意率低的教师的学科教学成绩往往是低的。“功夫在诗外”,一点儿也不假。当教师一门心思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成绩时,是否想到了课堂以外的东西,是否想到了对待孩子的态度。融洽关系的维护,就开始于师生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开始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教师受学生尊重,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我们不能因“教师”这个职业角色,自觉高高在上,以至于在学生面前老是板着脸,让学生敬而远之。
为了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还提出了课堂教学“五要”和“五问”——不仅上课要鞠躬问好、下课要说同学们再见、解答问题要俯下身子、提问学生要面带微笑、课堂语言要文明,而且还要时刻问自己:我的课堂语言得体吗?我尊重学生了吗?我为学生做了什么?我拖堂了吗?我还有要反思的地方吗?等等。
教师的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一次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一字排开,站在学生面前。当主持人深情地说“看看鬓角发白的老师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我们的老师”的時候,孩子们纷纷走上前,与熟悉的教师面对面交流,学生家长也纷纷走过去与教师握手、拥抱、鞠躬……真挚的情感让大家都止不住流下感动的泪。看着一张张满是泪痕的面孔,望着一双双哭红的眼睛,我觉得很欣慰: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向学生回一声问候,这不仅仅是一件“礼尚往来”的事情,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相处之道的育人大事。回顾学校生活,我记忆最深的莫过于老师对我的态度。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我都仍铭记在心。那些死记得来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难以记住,而最终沉淀下来的品质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为人师表”不应该停在口头上,回礼不回礼问题,反映的是对学生态度的问题,反映的是教师的素养问题。行动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是最伟大的力量。如果教师连基本的礼节都不讲究,那又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讲文明讲礼仪?如果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理不睬,又该如何是实现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品格是在潜移默化下形成的,而教师就是催生学生品格形成的那一缕春风,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那一场春雨。
好老师的“四有”标准中,有一条是“仁爱之心”,即要求为师者,要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培育学生,用自己的一份真情激发对学生的爱,用自己的一份真诚传播爱的信念。如此,学生幸焉,学校幸焉,教育幸焉。可以想见,“遇到好老师”的幸运,将会为更多学生拥有。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