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2018-03-01陈燕芬军周宗民罗列波
陈燕芬 卢 军周宗民 罗列波
(普宁市中医医院内科,广东 普宁 515300)
失眠症(insomnia)是以持续较长时间的睡眠品质和(或)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为主要临床征象的一种病症[1],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失眠在临床上极为普遍,是最常见的多发病证之一,调查[2-3]显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女性与男性比例为1.7∶1,特别是中老年患者较多,高达70%。目前,失眠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与心理因素、生物及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和药物因素等相关[4]。临床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是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5],但由于其治疗指数低,容易产生耐药性、依赖性和戒断反应等[6],虽被临床广泛使用,但患者心理并不愿意接受[7]。近年来,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研究为失眠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8-10]。为了探讨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笔者对200例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7月我院内科、妇科门诊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对照组为200例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无明显症状的围绝经期女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10)[11],出现下列临床特征:(1)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4)睡眠量和/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寐协作组制定的《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2]中的证候诊断标准,将失眠症分为如下5种证型:肝郁化火证、痰热扰心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
1.2.3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参照《亚健康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13]中《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中医体质分为如下9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1.3 纳入标准 观察组:(1)符合失眠症西医诊断标准; (2) 围绝经期女性 (年龄45~55岁); (3) 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1)围绝经期女性(年龄45~55岁);(2) 无明显潮热、出汗、失眠、抑郁或烦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MPS) 症状;(3) 无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者;(4)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肿瘤患者及精神病患者; (2)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有心、肝、肾和血液系统原发疾病者;(3)文盲、严重认知障碍,未能完整填写调查表内相关内容者;(4)临床医生认为不适宜参加本项研究的患者。
1.5 剔除标准 (1)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予以剔除;(2)未按研究要求填写临床调查表,导致无效问卷者,予以剔除。
1.6 睡眠质量评估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作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指标[14]。参与计分的18个自评条目组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7个成分。18个自评条目按0~3等级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即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7 中医体质评估方法 采用王琦教授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研究对象根据自己近1年的感觉独立完成,若患者遇到有理解困难的项目,临床医生及时向患者作出恰当解释,使患者所选项目能够客观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临床医生再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辨识中医体质。
1.8 中医证型评估方法 采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由患者配合临床医师完成填写,通过四诊分析并记录患者的不适症状及舌象与脉象,根据证候分类标准判定中医辨证分型。
1.9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2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中医体质类型与失眠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失眠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采用对应分析。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质构成比较
表2 9种中医体质类型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质分布比较 [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民族、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婚姻状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2.2 2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组人群体质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对照组以平和质最为常见,占33.50%;8种偏颇体质占66.50%:阴虚质(14.50%)、阳虚质(13.50%)、气虚质(13.00%)和湿热质(12.50%)相当平均,相对较多;而血瘀质(6.00%)、气郁质(5.50%)、痰湿质(4.50%)、特禀质(3.00%)相对较少。观察组中,平和质仅占5.50%;8种偏颇体质占94.50%:气郁质(21.00%) 和血瘀质(20.00%) 比例最高;痰湿质 (15.50%)、阳虚质(11.00%)、气虚质(10.50%)、阴虚质(10.00%) 次之;湿热质(4.00%)、特禀质(2.50%)较少。
9种中医体质类型在2组间比较:平和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在2组间分布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 中医体质与围绝经期失眠症相关性分析 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因变量Y的赋值:观察组=1,对照组=0;自变量Xi为暴露因素,共有9个自变量,即9种中医体质类型,X1为平和质,X2为气虚质,X3为阳虚质,X4为阴虚质,X5为痰湿质,X6为湿热质,X7为血瘀质,X8为气郁质,X9为特禀质。结果提示:logistic回归方程为:Y=-1.975×常量-1.624X1(平和质) +1.419X5(痰湿质) +1.386X7(血瘀质) +1.552X8(气郁质)。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R值小于1的自变量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特禀质,提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特禀质与围绝经期失眠症发病无关(P>0.05)。OR值大于1的自变量为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相应的比数比分别为3.984、4.046、4.813,提示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为围绝经期失眠症的易感体质(P<0.05)。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值,OR值大于1的自变量为平和质,说明平和质是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保护体质(P<0.05),详见表3。
表3 围绝经期失眠症中医体质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200例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中医证型肾虚肝郁证54例,占27.00%;肝肾阴虚证49例,占24.50%;气血虚弱证34例,占17.00%;脾肾阳虚证26例,占13.00%;肾虚血瘀证19例,占9.50%;心肾不交证18例,占9.00%。详见表4。
表4 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规律
使用对应分析了解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得到表5的因子负荷数值。
表5 中医体质与证型对应分析的因子负荷
分别以因子1和因子2作为横轴和纵轴绘制二维图,得到中医体质分类与中医证型对应分析图,见图1。对应分析的因子负荷图分析原则:落在由原点出发相同象限或相同区域的不同变量的类别间存在联系,距离越小联系越密切。据此可知:气郁质与肝郁化火证落在右下象限,两者存在对应关系,提示气郁质较其他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肝郁化火证;同理,痰湿质较其他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痰火扰心证;阳虚质较其他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肾不交证;气虚质较其他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脾两虚证。
图1 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对应分析图(二维图共解释100%信息)
3 讨论
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使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平衡失调,外周血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下降,负反馈作用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垂体功能亢进,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15]。90%的围绝经期女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潮热、出汗、失眠、抑郁或烦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MPS)[16]。调查[17]发现围绝经期女性失眠症的发生率远超过经典的围绝经期症状“烘热汗出”;围绝经期失眠症还会加重其他绝经综合征症状,进而形成恶性循环,逐渐成为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18]。
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围绝经期失眠症则属于“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乃肾气由盛转衰的一个过渡时期[19],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心、肝、脾脏,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多证候。绝经前后临床以肾虚居多,由于体质或阴阳转化等因素,常表现为偏肾阴虚、偏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或心肾不交,并由于诸多因素,绝经前后常兼夹气郁、血瘀、痰湿等复杂病机[20]。
中医体质类型体质是对个体未病或已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状态的描述[21];中医证候类型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22];体质还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从而影响证候的性质、从化与转归[23]。本研究显示: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为围绝经期失眠症的易感体质;肝郁化火证、痰火扰心证、瘀血内阻证是围绝经期失眠症的高发证型;气郁质人群更容易出现肝郁化火证,痰湿质人群更容易出现痰火扰心证,阳虚质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肾不交证,气虚质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脾两虚证。
中医体质参与并影响病机与证候的形成,通过开展中医体质调理,改善易感体质,可能为中医药防治围绝经期失眠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希望通过辨质与辨证相结合,建立“辨证—辨病—辨质”三维论治体系,把“治未病”思想广泛运用到疾病的防治中。
[1]Jessica C.Levenson,Daniel B.Kay,Daniel J.Buysse.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somnia[J].Chest,2015,147(4):1179-1192.
[2]Massimiliano de Zambotti,Ian M.Colrain,Fiona C.Baker.Interaction between Reproductive Hormones and Physiological Sleep in Wome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5,100(4):1426-1433.
[3]Nalaka S.Gooneratne,Michael V.Vitiello.Sleep In Older Adults:Normative Changes,Sleep Disorders,and Treatment Options[J].Clin Geriatr Med,2014,30(3):591-627.
[4]Christopher L.Drake,Naomi P.Friedman,Kenneth P.Wright,et al.Sleep Reactivity and Insomnia: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J].Sleep,2011 ,34(9):1179-1188.
[5]刘帅,张斌.《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9):633-638.
[6]叶晨静,龚艳春.失眠症的临床治疗及效果评定[J].中国实用医学,2017,12(6):124-125.
[7]翟安琪,于逢春,唐春燕.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3):15-17.
[8]闵佳钰,孙淑娴,包蕾,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颁布后5年内中医体质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599-601.
[9]郭海燕,谭毅,古琼芳,等.中医体质辨识在亚健康分类以及健康指导中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4):186-187.
[10]王济,王琦.从研究方法的运用看中医体质学科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380-2382.
[11]Ronald C.Kessler,Catherine Coulouvrat,Goeran Hajak,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Brief Insomnia Questionnaire in the America Insomnia Survey[J].Sleep,2010,33(11):1539-1549.
[12]汪卫东,洪兰,刘艳骄,等.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1):14-18.
[13]王琦,靳琦主编.亚健康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146-156.
[14]Melynda D.Casement,Kelly M.Harrington,Mark W.Miller,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Factors and Health Outcomes in Women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Sleep Med,2012,13(6):752-758.
[15]Stephanie A.Sassoon,Massimiliano de Zambotti,Ian M.Colrain,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SM-IV diagnosis of insomnia in perimenopausal women:Insomnia and personality in perimenopause[J].Menopause,2014,21(6):602-611.
[16]Rui-xia Li,Min Ma,Xi-rongXiao,et al.Perimenopausal syndrome and mood disorders in perimenopause:prevalence,severity,relationships,and risk factors[J].Medicine(Baltimore),2016,95(32):e4466.
[17]李骏驰,章舒,曾琼仙,等.昆明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8):3806-3808.
[18]Elena Toffol,Nea Kalleinen,Anna Sofia Urrila,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sleep in different female reproductive states[J].BMCPsychiatry,2014,14(1):1-13.
[19]俞鑫佳,徐福.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2):3098-3100.
[20]陈懿.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7,9(7):138-141.
[21]孙淑英.中医体质辨识对亚健康的分类及健康指导干预的效果探究[J].四川中医,2016,34(12):56-59.
[22]王济,王琦.大数据技术在中医体质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901-903.
[23]宋昊翀,郭刚,林合华,等.大数据时代中医体质养生应对的四维向度[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7,40(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