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开发与利用
2018-02-28王玲
王玲
【摘 要】 本文认为高校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城市文化建设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出高校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开发与利用的提升策略:整合资源开展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播;加强校地教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探索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校资源;城市文化;整合;校地共建;策略
高校是一座城市人才和知识的汇聚地,拥有众多的资源和优势,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探索高校与所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高效整合城市与高校资源,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高校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辐射和带动城市文明的发展;通过人才的培育、输送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城市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和物质保障,城市的发展和文化氛围影响着高校的对外形象和精神风貌。高校与城市共荣共生。
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人力、科技、文化资源等。教学资源是指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拥有的设备、实验实训场馆、教学科研基地等。人力资源是指高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智力资源等,如专职教师、教辅人员、专业学生等。科技资源是指高校拥有的各种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文化资源是指高校举办活动的场馆和进行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组织,包括各类校园传媒;各种艺术团体,包括以艺术类、设计类等特殊专业为依托开展各种艺术活动的团体,还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社团,如书法社、影视协会、话剧社等;文化出版资源包括期刊社、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社、影视制片厂等;文化场馆包括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高校资源带有鲜明的校园特征,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同时高校资源也是城市的一部分,也参与到了城市文化的建设,如高校的人力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当地科技研发,增强了企业竞争力。高校开展的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弘扬了当地特色文化。高校师生的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城市文化服务活动,提高了城市的文化素养。
但受到行政隶属关系、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高校定位不明,片面追求综合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关门办学”,与所在地区缺乏沟通,不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少,高校文化依然住在象牙塔内,高校师生参与城市文化机会少,市民、企业走入校园的机会少。文化资源共享不足,校地的各种文化场馆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政府建设的各种文化场馆主要服务于各种赛事和市民,闲置率较高,而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限制则存在文化场馆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发掘和研究的力度不足,多数已开展的研究也出于高校自身科研需求,与地方文化部门的对接不足,未能形成广泛的影响力。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不足,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科研導向人才评定标准等的影响,高校教师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高校输出的人才与所在区域和城市产业结构、岗位需求不匹配,缺少特色和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持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校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校地之间的融合发展。
二、高校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开发与利用的提升策略
探索高效整合城市与高校资源的机制是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1、整合资源开展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播
(1)组织专业人力资源建立城市文化研究机构。高校发挥自身在人才资源、技术设备和科研能力方面的优势,建立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形成地域文化研究常态化机制。该机构可由高校或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由文化遗产、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专业专家学者组建研究团队,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凝练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除文化研究外,高校还应深入开展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研究,推动地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转化,提升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如邯郸学院成立太极学院,开展太极文化的系统化研究,致力于太极文化的海外传播。这不仅改变了邯郸市老工业城市的刻板面貌,而且促进了该市文化产业升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动力。[1]
(2)发挥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城市文化传播机制。文化研究的常态化可以保证城市文化的有效发掘,文化传播的广泛性和影响力将促使城市文化焕发持久的生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文化推广方面的独特优势,开展城市文化的宣传推广,如通过拥有的各类媒体传播城市文化,通过举办各种论坛、公益文化讲座、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学术成果交流等方式宣扬优秀文化,通过出版图书、音像文化产品等弘扬先进文化。此外,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积极建设新媒体传播平台,如开设城市文化内容为主的公众号、直播平台、客户端等,并辅之以竞猜、征文、网络调研等互动形式,以信息推送+参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城市文化传播力度。
(3)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是一项系统性、稳定性、持久性的工程,高校除投入科研力量进行地域文化的研究外,还可将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将文化传承纳入教学体系。可通过开设地域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历史、产业发展等相关课程,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开展反映地域产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如贵州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发掘当地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研究,开设了珍珠球、抢花炮、蹴球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形成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表演一体的教学模式,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又传承了民族体育文化。[2]
2、加强校地教育文化资源的整合
要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良性融合发展,一方面靠高校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靠地方政府积极协调与带动,形成合理有效的校地共享共建机制。
(1)加强校地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成必然。高校是城市提供终身学习资源的重要保障。高校可将非学历教育、职后培训纳入教育体系,建立区域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与高校合作,开发线上课程,开展远程教育,面向社会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就业、专业培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可利用夜校、节假日等开展面向市民的文化、艺术、技术等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培养市民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市民的综合素养。
(2)加强校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校地已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是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和策源地,特别是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基础实验室等资源,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双向合理开放。如高校的图书馆一般藏书量较多,学科层次丰富,种类繁多,可以与城市图书馆形成有效互补,可尝试校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互借。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可协调使用,双向开放,解决闲置率与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3)加强艺术资源的联合开发。高校拥有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如美术、音乐、设计、播音与主持、戏剧影视文学等艺术类专业,还有众多的以艺术文化生产和传播为主的学生社团。充分发挥这些群体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创作体现城市特色、展现城市精神的作品,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鼓励高校师生走出校园,对优秀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并予以奖励,激励他们参与热情。鼓励高校师生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村镇,送知识、送文化进基层,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城市文化的优秀成分也应进入高校,如优秀文化作品的高校展演,城市优秀人才的事迹宣讲等,滋润和影响高校文化。
3、探索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因素。校地双方应加强合作,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城市文化建设培养适用型人才。
(1)校地对接培养文化人才。地方高校办学要立足地方,文化人才培养要服务地方。整合自身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对接地方文化产业的特色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强调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应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定期举办高校与企业合作洽谈会,促进双方合作的常态化。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通过双向交流、定向培养、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切实结合产业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适应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校地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应积极探索“开放办学”,加强与所在城市文化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广泛吸收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相关部门可围绕城市文化建设目标,设立研发课题,面向高校征集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实现高校科研与城市发展的有效对接。地方政府可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资金介入高校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高校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合作等形式与企业展开合作,引导支持高校和当地企业联合建设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等项目,推动产学研体一体化合作模式的落实,促进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张宏.地方高校对所在城市文化引领与辐射的路径选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2] 王占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研究[J].考试周刊,2016(43).
【作者简介】
王 玲(1979—)女,廊坊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