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时代价值探析
2018-02-28刘荣
刘荣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全国政协由双周座谈会到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时代进程,分析了新形势背景下,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时代价值。即:促进民主协商制度化发展,发挥政协渠道重要作用;推进实行党的科学决策,强化政协独特优势。
【关键词】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时代价值;协商民主
在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汇报工作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被首次提出并建立,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协商制度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会议讲话中,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指出: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状况反映,也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国策水平的体现。现阶段,全国政协正在不断进行创新,希望在对以往座谈会丰富经验的吸收和继承的基础上,新型的政协双周座谈会制度能够重新发展建立,为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发展、构建良好平台提供有利条件,促进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由双周座谈会到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时代进程
新形势背景下,双周座谈会中“协商”的引入是我党为了将协商民主渠道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稳固建设而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
1、双周座谈会作为双周协商座谈会前身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努力下,1949年10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政协在经过广泛深入的协商之后,终于成立了,政协的成立不仅代表着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政治协商制度和多党合作的确立,还代表着由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人士和各民主党派在建国的时代历程中逐渐意识到建立时事政策统一战线和密切各党派关系中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1950年4月的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中首次联合提议进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座谈会的召开活动,该提议提出后就得到了参与会议的各民主党派的赞同,经过多方会议召开,经研究商讨后,提议通过。至此,双周座谈会的组成由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代表共同构成。
第一次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在1950年4月20日的会议中,将座谈会与讨论交流工作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并且成为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的工作进行的基本制度,并随着民主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完善。人民政协在同年的9月20日,召开了第八次政治协商会议,明确了有关双周座谈会的时间安排、基本谈论主题、内容等基本问题的规定,为双周座谈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促进了双周座谈会召开的科学化、法律化和制度化发展。双周座谈会引导各民主党派的自由交流、协商和探讨,使其对党和国家的治理方针和基本民生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直到1966年7月,“文革”的爆发而终止了,至此,已经进行了114次。对于国家的统一建设,对外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双周座谈会的运行工作,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开始恢复,为后来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支持。
2、“协商”在双周座谈会的加入
国家领导人在十八大会议中首次提出“民主协商”的概念,明确了民主协商制度的完善工作,以及民主协商制度的多角度、多层次发展的推进,提出人民政协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政协会议上,通过多层次的民主协商,讨论创新,在原有的双周座谈会优良传统下,将“协商”的新时代思想加入到“双周座谈会”中,并进一步确立其相关制度。全国第十二届政协于2013年9月8日的第6次工作会议上表决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试行)办法》的正式确立,为规范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科学发展工作提供有利条件。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同年10月22日的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内顺利召开,标志着中断了半个世纪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新生和延续,以及独具特色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正式建立。一直到今天,新型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举办次数已经达到了近60余次,全国政协民主协商渠道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实现,会议主题紧紧围绕着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协商讨论,会议气氛热烈、自由,会议结果也获得了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好评。
根据以上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双周协商座谈会由双周座谈会的基础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为了顺应时代进步的历史过程而产生的,虽然在建立与转变过程中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但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历史,顺应时代的新形势。“协商”在座谈会中的加入更多的是为了顺应国家发展,更好的应对发展难题而确立的,是有其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创新举措。
二、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价值意义
1、促进民主协商制度化发展,发挥政协渠道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是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自成立以来就作为各民主党派之间协商政治的有效空间,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议中指明了:人民政协的渠道作用应得到全面发挥,为民主协商的战略提升,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
一直以来,政协在国家发展与建设当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以为人民解决基本问题为宗旨,但在促进国家发展、提高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中也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政协在这方面的短板与空白。协商民主是一种优良的历史传统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民主形式和突出的制度化形式,其主要表现为:
其一,每两周举行一次座谈会,每年的举行次数在20次左右,每次参与座谈会的人员控制在20人左右,并且都为国家建设发展、经济社会进步领域的专家,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400名学者和专家会参與讨论;五年共有2000多名学者专家和委员会成员参加座谈会,为国家建设提供宝贵建议。
其二,双周协商座谈会一般会在年初的时候公布确立年度计划,参会人员有足够的问题调查和展开时间。
其三,严格将“三不”原则作为座谈会的会议召开的指导思想,当参会人员的意见相左时可以展开激烈讨论,为座谈会的协商气氛营造出热烈、自由、平等的环境。
其四,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最终协商结果会通过国家政协信息专报等方式传送到相关部门进而取得回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考虑政协主体价值难发挥、协商深度不足和协商结果难以落实等原因的产生,并加以解决。在民主协商制度化的过程中,保证了协商民主的成效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2、推进实行党的科学决策,强化政协独特优势
相较于之前的双周座谈会,现在的双周座谈会虽然只在其中加了“协商”两个字,但其远不止字面意思这么简单,首先就是代表着时代发展和对人民政协优良传统的继承。双周协商座谈会和人民政协一样,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产物,也是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统一战线巩固和扩大的结果。双周协商座谈会自成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才有今天的局面,在提高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潜力挖掘出来,赋予了双周协商座谈会新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科学化决策,新形势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改革开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实行科学化决策,提高执政能力和回应时代呼声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政协制度化的确立,极大的保证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参会人员的全面性、专业性、代表性,充分发挥了其独特传统优势,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汇聚力量、统一战线和凝聚人心提供了重要保障。每一位学者专家和委员会成员都有发言权,充分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时代价值发挥出来。
三、结语
在原有的双周座谈会的优良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推出与创新,通过民主协商制度的完善发展,在达到推进民主协商多角度、多层次的制度化发展的同时,将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重要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顺应时代发展,而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董鹏林.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研究现状[J].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7(01)37-42.
[2] 董鹏林.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时代价值研究[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2)71-74.
[3] 董鹏林.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研究现状[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1)28-31.
[4] 姚俭建. 人民政协履职制度化平台的品牌特色与效应——以十二届全国政协6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例[J].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7(04)53-56.
【作者簡介】
刘 荣(1989.10—)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