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2018-02-28胡永妹
胡永妹
摘 要:随着小学教育的持续性改革,美术教育这一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是每一位小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在小学教育阶段心理素质的培养课程主要是由思想品德课程与班主任的引导完成,但是整体而言教育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水平,文章详细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希望可以为今后小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心理素质
一、通过中国画丰富学生认知
中国画的材料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文化性,这些文化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中国画当中会涉及文房四宝,其中任何一项宝物都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教师借助实物的展示,同时借助对笔墨纸砚的展示以及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国画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普遍是学生所希望追求、希望掌握的东西,这也就间接提高了学生参与中国画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在摆放规律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这些知识可以给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条理习惯,并从研磨、洗笔等过程中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感受劳动的重要性。
二、感受中国画的严谨态度
中国画的绘画过程主要是采用毛笔蘸取墨水并绘画在宣纸上,其属于无法修改的一次性绘画过程,这也是西方绘画中所不具備的特征,所以每一个绘画者都必须在绘画之前对整个画面有全面性的掌握,做到深思熟虑再下笔,笔墨的形象和政府会话作品都必然建立在预先性的心理准备基础上,这也就是传统的“腹稿”[2]。虽然绘画难度比较高,但是中国画的成功可能性仍然比较高,其努力的方向可以让偶然变成必然。在绘画过程中,绘画者需要做到深思且不妄动,果敢而不随意,恣肆而不放纵的心理品质,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也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俗话说“名家有废画三千”,这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学生必然需要长期的绘画练习才可以逐渐形成腹稿习惯,从而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
因为小学阶段属于启蒙教学,其涉及启蒙、益智等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能力为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突出学生亲自操作、亲自感受,同时注重“用笔快易浮滑,过慢易臃肿”,借助这些培养的要求促使学生形成果敢、静气、平心等心理素质,达到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
三、培养修养与情操
中国画一直以来都受到儒家的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清心寡欲的禅宗文化影响,从作画的过程、欣赏的过程、艺术绘画的过程到画作品论的过程由一个轴线所贯穿,艺术体系也具备较为突出的规范性,绘画者的作品必然需要更好的体现绘画者的个性以及所处环境的感受,人品甚至与画品有直接关联性。在教学中,中国画的范畴也存在一定的消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做到扬长避短,发挥“四君子”的高尚品格、山水画中“望秋云、神飞扬”的精神和“临春风、思浩荡”的心理情怀。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借助笔墨纸砚尽可能地表现自身对社会环境、国土人民的热爱,歌颂美好的事物。在绘画联系中,教师可以经常性地鼓励学生以某一种情绪进行绘画,而不是随意、凭空地进行绘画,让学生感受在作品方面的情感。在室外绘画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绘画过程的感受撰写相应的日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到日记当中,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从中国画的角度来看,其属于一个宏大的体系,在小学教育当中只能够涉及中国画的一部分,只能实现粗浅性的认知。虽然认知深度不高,但是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仍然需要努力将我国这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日益重要的当下,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发挥中国画的教学价值,可以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与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罗 峥,贾奇隆,舒 悦,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8(2).
[2]范迪安.“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写生作品展”前言[J].美术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