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您真的会“管”孩子吗?

2018-02-28陈彤

现代家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理家长妈妈

陈彤

日常生活中,人们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稱为“管孩子”。如今,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管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多,但如何管好孩子却是一个难题。有的家长对孩子施行圈养策略,孩子不仅没有进步,甚至逆反家长;有的家长放养孩子,孩子反而表现良好。这是怎么回事呢?本期,我们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孙静文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管与不管两迷茫

袁启慧(12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从小顽皮,不喜欢学习。上学以后,他贪玩的习性不改,放学回到家就跑出去疯玩,经常写不完作业。为了管好儿子,我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辞职做全职妈妈,对他进行人盯人防守,不给他胡作非为的时间。两年来,我身心俱疲,却没有什么效果,反倒把母子关系闹得很僵。是我管孩子的方法不对吗?还是男孩子不能管得太严?我很迷茫,也很沮丧。

郭立友(11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的智商好像不够高,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我很忧心。我在儿子身上下了不少功夫,从他5岁起就教他奥数,还让他每天练两个小时的书法,可是上学后,他的学习成绩只能算是中等。我不敢松懈,给他报了好几个补习班,唯恐他的成绩更差。开家长会的时候,一位优秀学生的爸爸告诉我,他没有给儿子报过任何补习班,平时也不辅导儿子做作业,每个周末都带儿子短途旅行。他还说,把孩子管得太死是最差的教育,不会管还不如不管。我很泄气,难道我费尽心力管孩子是给孩子帮倒忙?

赵海荣(15岁女孩的妈妈):我也有类似的困惑。为了教育好女儿,我广泛涉猎家庭教育知识,可是根本找不到公认的好办法,有的还相互矛盾。比如,有的专家说,玉不雕不成器,孩子需要严格管束;有的专家说,孩子不能管得太死,否则容易让孩子失去灵性。到底该信谁的?

主持人:家庭教育的根本大法是因材施教,没有固定模式和标准答案。家长想管好孩子,必须对“管”这个行为有深入了解,再根据孩子的特点制订个性化的方案。孙教授,您对家长管孩子这件事怎么看?

孙静文(家庭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家长管孩子,心理学上称之为“父母控制”。家长之所以对管孩子这件事心存迷茫,是因为对父母控制缺乏科学的认识。一说到“控制”,很多家长就想到专制、权威、规则,而孩子更希望得到民主、平等、自由,于是矛盾就出现了,家长不仅管不好孩子,还会破坏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

主持人:有的家长给孩子立很多规矩,给孩子制订很高的目标,什么“十个不准”“六个必须”,孩子做不到就挨骂、受罚,行为品格和学习成绩却不理想。相反,有的孩子是被放养长大的,却成为“三好学生”。这样的个案能否说明“不管”比“管”更好呢?

孙静文:当然不能。许多留守儿童没人管,身心健康、学习成绩普遍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对管孩子,即父母控制,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要学会区分父母控制的两种类型及不同影响。

郭立友:孙教授快说说,父母控制有哪两种类型?

孙静文:心理学认为,父母控制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和管理,让孩子听从父母要求的教育方式。这一点跟大众的理解没有区别,但父母控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心理控制,指父母采用控制性、操纵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内心世界,抑制孩子的心理自主,迫使孩子顺从父母的要求;另一种是行为控制,父母通过询问监督、设立规则等方式获取孩子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以管理约束孩子的行为。二者表面上都是控制、约束孩子,但实际上孩子的感受有很大的区别。

心理控制要不得

孔志敏(8岁女孩的妈妈):请问孙教授,心理控制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孙静文:心理控制一般有三种方式:爱的收回、引发内疚和权威专断。其中,爱的收回是指父母用爱和情感胁迫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收回对他的爱、关心和照顾。比如:“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你不按照爸爸妈妈说的去做,以后就不管你!”引发内疚是指父母通过指出孩子的表现令自己担心、丢脸、失望、伤心,从而引发孩子的内疚感,迫使孩子顺从自己的要求。比如:“你的表现让我太失望了!”“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权威专断就是父母通过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比如:“我说不行就不行!”“我都是为了你好,按照我说的做就是了。”

郜丽华(13岁男孩的妈妈):那行为控制呢?

孙静文:行为控制是通过了解信息达到行为约束,主要是父母在主动了解孩子情况的基础上,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指导和约束,告诉孩子具体的底线和边界。例如:“最近的学习怎么样?这个周末你打算怎么安排?”“放学回家要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晚上9点之前要上床睡觉。”总之,约束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对孩子一定是要有要求的,没有要求也是溺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主持人:只弄清概念没用,请孙教授谈谈两种控制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吧。

孙静文: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存在本质差异。心理控制是一种消极的教养方式,是一种压力式的、侵入式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内部冲突,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而行为控制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指导性的、非侵入式的教育方式。行为控制让孩子知道边界和底线,心理控制则损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从而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孩子产生不良反应。在行为方面,心理控制会降低孩子的自制力,从而产生网络成瘾等行为现象,而行为控制则会增强孩子的自制力,抑制上网冲动。在学习方面,相对于心理控制,行为控制更能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情绪方面,心理控制会增加孩子的负面情绪,而行为控制会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总之,无论是学习方面、情绪方面还是行为方面,父母的心理控制都对孩子有着消极的影响,而行为控制则更多的是积极影响。

主持人:一项长达8年的心理学追踪研究发现,父母早期对孩子的心理控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恋爱关系,甚至能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婚姻关系。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父母的心理控制都会导致孩子的一些不良反应,而行为控制会导致孩子的积极反应,这里存在着跨文化的一致性。但不同的是,中国父母的心理控制更多,行为控制更少。endprint

孙静文:调查發现,美国孩子年龄越大,家长的心理控制越少,孩子的幸福感越强;中国孩子随着年龄增加,幸福感反而会降低,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大多逆反家长,于是家长的管理更严格。

孔志敏:我明白了,心理控制要不得,提倡行为控制。请问孙教授,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

孙静文:孩子逆反家长未必是坏事。孩子进入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通过自我探索达成自我同一性。青春期有恰当的叛逆行为,孩子的创造力会更高。同时,顺从性过高的孩子可能产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会更多。所以,父母不能仅仅希望孩子听话,或者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的,而要看你要孩子听的话,有没有真正被孩子内心所接纳。

行为控制有秘诀

霍奕峰(7岁男孩的爸爸):既然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对孩子的影响差别如此之大,那么家长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孙静文:首先,家长要把孩子和他的行为区分来看待,即接纳孩子,同时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些要求。孩子的某种行为,发生是短暂的,是有情境的,而孩子是整体的、相对稳定的。您可以对孩子说:“你忘了戴红领巾去学校,下次晚上睡觉前最好自己检查一遍。”而不要说:“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家长要特别注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在生活中少用“只要你……我就”“你只有……才能”等句式说话。比如:“把玩具收拾好,听话的孩子妈妈才喜欢。”“你再不去写作业,妈妈就不要你了!”

其次,家长在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能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制订自己的行为规则,最后达成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执行规则。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反馈,合理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逐渐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

夏翠珍(16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特别难管,对我的要求总是阳奉阴违。比如,他答应好好写作业,却在房间里玩手机。对这样顽皮的孩子,我该怎么做?

孙静文:孩子这种阳奉阴违的现象在青春期非常普遍,是孩子反抗家长的一种形式。我们原来总觉得孩子反抗家长的行为是冲突式的,其实阳奉阴违也是青春期孩子反抗家长的一种方式。我认为,孩子阳奉阴违,一定程度上是家长对其心理控制造成的,过多的心理控制使孩子感觉亲子之间是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学习是为家长而不是为自己,他自然就会消极怠工。建议您按照上面的要领去做,相信孩子会有所改变。

霍奕峰:想不到管孩子有这么多学问。

主持人:家庭教育涉及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家长只有自觉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读懂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才能真正管好孩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家长妈妈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长错了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犯错误找家长
心理小测试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