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神奇之约,约出人生赢家
2018-02-28心心
心心
面对迷茫期的儿子,文盲母亲王秀云夸下海口:“你要是能上清华,妈妈就当作家。”这个神奇的约定,最终督促儿子真的考取了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不识字的母亲也真的摇身一变,成了“作家”。
母子约定
王秀云,1960年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南宅子村。因为姊妹多,她只上了半天学就被父母拽回家,开始烧火推碾,参加生产队劳动。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王秀云渐渐长大并结婚生子。婚后,王秀云相夫教子,几乎承担了所有农活和家务。丈夫原来是乡村民办教师,因为喜欢文学,被招聘进县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当时,在县城干临时工,被人视为“二等公民”,丈夫的收入极低,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王秀云的大儿子刘化楠读初中时,有段时间很迷茫,当时小儿子刚入小学,王秀云被两个儿子折腾得手忙脚乱。为了让大儿子努力学习,王秀云拿起小儿子的语文课本,与大儿子“约定”:“你要是能考上清华大学,我就能当作家,不信咱俩比比看!”王秀云的话让大儿子很不服气,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渐渐有了起色。为了激励儿子,王秀云也开始学习识字。
高一那年,班主任周末经常把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留下“吃小灶”,刘化楠无缘参加,内心很委屈,回家后闷闷不乐。王秀云问儿子:“老师讲的那些题你都会吗?”刘化楠点点头。王秀云说:“都会你还留下干什么?老师讲课时你好好听就行,平时已经很累了,周末就好好休息休息。”于是,周末的时候,刘化楠就先打半天篮球,然后自己巩固练习。
后来,全县临时工清退,爸爸連“二等公民”也没保住,失去了工作。家中没了经济来源,爸爸很是发愁。当时刘化楠期中考试物理只考了30分,卷子拿回去后,平时很少发火的爸爸,劈头盖脸地训了他一顿。
王秀云知道丈夫心里苦闷,便劝他说:“咱先别训孩子,先看看孩子名次怎么样。”两人仔细一问刘化楠才知道,那次考试物理题出得太难了,30分在全校同级学生中排名还算是靠前的。得知这一情况,王秀云又安慰儿子:“这次不要紧,你好好学,考个好大学,将来有出息,就没人敢欺负咱了。再说咱们不是还有个约定吗?妈妈可是一直努力着呢,你也不要懈怠呀!”刘化楠流着泪点了点头。
王秀云的丈夫多年从事通讯报道工作,即使进了工厂,也是编厂报,靠“文”养活一家四口人。丈夫在全国各地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后,都会有声有色地读给王秀云听。在税务系统当协税员时,丈夫从单位带回《中国税务报》副刊,经常读上面的诗歌、散文。王秀云听熟了,都能背下来。
共同进步
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来说,当作家的难度可想而知,从认字到提笔写字,其中的艰辛只有王秀云自己清楚。
写字时,对于笔顺,王秀云搞不清楚,于是她就找简单的字写。自己姓王,就先写“王”字。先是一横,再是一竖,下面接着一大横,写出来的竟然是个“土”字!刘化楠看了,说:“妈妈,这是‘土。”王秀云高兴极了:“土也行,妈妈终于学会写字了。”刘化楠眼含热泪,紧握妈妈的手,一笔一画,写下了“王”字。王秀云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念叨着“王”。她没料到,自己写出来的字竟然这么美。
晚上,丈夫回来,看到贴在墙上的满满一张“王”字,愣住了。夜深了,王秀云还在手心、腿上乱划拉,复习巩固白天学过的字。刘化楠时常听隔壁传来爸爸批评妈妈的声音:“都半夜了,你还划拉什么?快睡快睡!”妈妈则反驳道:“不识字,没学问,就是睁眼瞎!”听着父母的对话,刘化楠心里酸酸的,他知道母亲的不易,也明白对母亲的最好报答,就是进清华读书,学得更多的知识。
多少年来,王秀云包揽了乡下老家的所有农活,还要照顾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大儿子上高中时,每天晚上,她都炒盘大白菜或者土豆丝,给正长个的孩子加餐。日子虽然清苦,但家里气氛始终温馨。和儿子打赌后,看着儿子学习越来越勤奋,她更觉得日子有了盼头。
丈夫出去打工,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很少休息。王秀云在家学认字,有时忘了一个字的发音,急得挠头皮,也只能等儿子放学回来时再问。刘化楠告诉妈妈:“你如果学会汉语拼音和查字典,就不用问别人怎么读了。”
王秀云喜出望外。但查字典并不简单,偏旁、笔画她拿不准,常常查一个字要找很多次。这样的次数多了,王秀云没了信心,常常问儿子:“我能学会吗?”
每次,儿子都会很肯定地回答她:“能!”
儿子的回答给了王秀云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她用儿子小学时淘汰的学生字典,硬是攻克了用偏旁查字典这一关。为了更加方便学习,刘化楠买来一张幼儿汉语拼音字母表贴在墙上,让母亲学习拼音。可王秀云毕竟是40多岁的人了,加上家务缠身,她学起拼音来非常吃力,特别是“b、d”“p、q”“iu、ui”等,她经常弄混淆。拼音字母折腾得王秀云筋疲力尽,她感觉学拼音比刨一天地瓜还累。
凭着不懈的努力,王秀云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越来越多,她不再局限读报纸副刊上的短文,开始读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杨传珍的《阴阳劫》以及经典的中短篇小说。
一天下午,刘化楠回家吃饭,看到妈妈坐在床沿上抹眼泪,赶紧问道:“妈妈,您怎么哭了?谁惹您生气了?”王秀云不好意思地说:“妈妈用3个月读完了《红楼梦》,我这是高兴的!”刘化楠几乎要跳起来:“妈妈,你真厉害!我们班完整读过这部名著的也不超过三个人!”
妈妈的进步让刘化楠内心受到莫大触动,他再一次调整心态,成绩突飞猛进。
2001年秋,刘化楠以645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对于这个结果,王秀云和丈夫很满意,都觉得儿子考到北京,是他家祖坟冒了烟。刘化楠对妈妈说:“我考这个成绩,全是你鼓励的结果。”
双双圆梦
在北京就读本科的四年,刘化楠省吃俭用,发奋苦读。他给自己立下目标:“考取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圆了妈妈的梦。”得知儿子的这个想法,王秀云有些犯愁:“你想考清华,妈妈打心眼里高兴。可是,咱家这么困难……”刘化楠打断妈妈:“人无志向不行。妈妈,我可以贷款上清华!”endprint
2009年,刘化楠在工作5年后,考取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其实,本科毕业后,他就进入北京市某国有城建单位,从事园林设计工作,工作条件优越。然而,上清华的梦想依然存在刘化楠心中。他觉得,就是为了妈妈,也要上一次清华。
刘化楠朴实厚道,为人热情,不少同学带着家人到北京,他都掏钱安排食宿。想到妈妈无比崇拜毛主席,每每谈到天安门就两眼放光,他便邀请妈妈到北京现场感受一下。可王秀云算了一笔账,觉得花钱太多,便以照顾二儿子读书为由,一次次谢绝了刘化楠的好意。
每次回家,刘化楠总会给妈妈捎回一些清华大学的小饰品。他把自己在清华的照片给妈妈看,买个带有清华标记的钥匙链送给妈妈,还让妈妈用上了“清华大学”的笔记本。笔记本上清晰地印着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于这些小物件,王秀云都像宝贝一样收藏着。她把笔记本视若贵重物品,和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等放在一起,一直不舍得用。
硕士毕业后,刘化楠进入联想集团工作,成为拿年薪的人。王秀云为有这个争气的儿子感到欣慰,她说:“你的理想实现了,妈妈一定要奋起直追,实现我的作家梦。”
当作家并不是说当就能当的,要靠写出的作品说话,刘化楠很清楚这一点,但妈妈的决心令他钦佩。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王秀云的文學鉴赏能力大大提升,她开始计划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写出来,在草稿纸上开始了写作。由于一段话要想大半天,为了节约时间,她上午煎饼卷咸菜,边吃边琢磨,下午开始动笔写,忙活到晚上,能写千儿八百字。
王秀云不会使用标点符号,所有的汉字挤在一起,没有一个空格;而且错别字一抓一大把,不了解她的人看她写的东西如同看天书,根本读不懂。丈夫却发现了她的优势——生活给了她苦难,也给了她更多的馈赠,记忆像一条条鲜活的鱼,活蹦乱跳地出现在稿纸上。
不久,王秀云的处女作《四宝》发表在《临沂日报》“银雀”副刊上。文章写的是她和几个不上学的孩子下地拔草的故事。四宝确有其人,由于缺心眼,常被人欺负。王秀云以同情的笔触,写出了这个小伙伴心灵的清澈和他们友谊的纯洁。刘化楠读着妈妈的文字,感动地说:“妈妈,您真不简单,这样的文字就是大学生也没有多少人能写得出来。”
儿子的鼓励让王秀云更加投入,四年时间,她一口气写下76篇短篇小说,相继在《时代文学》《鹿鸣》《山东文学》《邯郸文学》《临桂文艺》《风筝都》《沂河》《当代文苑》《微山湖》等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其中,她的《一担水》还获得2014年度《唐山文学》“大爱兆雪杯”文学大奖赛优秀奖。
王秀云的创作引起了媒体和文学界的关注,《中国信息报》、央视网、《沂蒙晚报》、《沂蒙文化研究》分别介绍了她自学成才的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评论部的张元珂博士赞扬她为“沂蒙乡土世界的深情守望者”。
想起当年的那次约定,刘化楠在圆了清华梦的同时,相信妈妈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2010年,看着妈妈写出的很有分量的多篇小说,刘化楠和妈妈商量:“我赞助您6000元,给您出书吧。”王秀云过意不去:“我不挣工资,还花这么多钱,妈妈不同意。”刘化楠开导妈妈:“您一直都想当作家,现在您的作品完全达到出版水平,就让儿子尽份孝心吧。”
在刘化楠的赞助和丈夫的支持下,王秀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到山里拾柴禾》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捧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作品集,王秀云泪花盈眶。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王秀云熟练地掌握了拼音字母,考虑到写作及与儿子交流方便,几年前她又学起了电脑。电脑上的字母和手机上的不同,分布没规律。她敲下一个字母,便满键盘地找第二个,来来回回找几次,才能打出一个字。那模样,很像乡下姑娘绣花,一针一线,一丝不苟。起初,她半天敲不出一行字。两个月后,她在电脑上打字比用笔写字还快。
王秀云感激儿子,感恩社会,进城后的艰难、无奈让她创作出了24.6万字的长篇小说《小城生活》。这是他们一家人抱团取暖的真实经历,刘化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温暖和真情。
两年前,黄河出版社为王秀云出版了《生产队里真快活》,所有出版费用,均由刘化楠赞助。弟弟结婚时,刘化楠还出资8万元为弟弟买了轿车,用很实际的行动,为父母减轻了压力。真诚、仁义的刘化楠用他的上进豁达赢得了美好的爱情,曾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硕士、后进北师大公共卫生资源专业就读的女博士和他结为秦晋之好。
2017年,刘化楠在北京通州区购买了经济适用房,准备今年结婚。他想,自己结婚时,一定要让从没有到过北京的妈妈,来看看美丽的大北京。
现在,刘化楠给妈妈打电话,话题和往年完全不同了:“最近又发表了什么作品?”王秀云乐滋滋地说:“在武汉《芳草潮》发了小说《岭前一片石头塘》。青藤文学网上给发的几篇小说阅读人数也不断增加。”刘化楠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提醒妈妈:“别张扬,自个儿偷着乐就行。”他知道,母亲通过笔在改变命运,她的晚年也因此而变得充实和快乐。而这,也正是一个儿子最大的期盼。
截至记者发稿时,王秀云的一部长篇小说、21万字的《牛家》正在与相关出版部门联系,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生产队》正在创作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