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2018-02-28谢忠亚李崇华
谢忠亚,李崇华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地质队,四川 成都 611743)
1 自然地理概况
矿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大雪山脉东麓至大渡河河谷间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区。大渡河自北向南流经东侧,矿区范围为大渡河右岸的山麓斜坡地貌,坡面由西向东倾斜,矿区高程1440m~2350m,地形坡度一般35°~45°,在高程1500m以下相对平缓。此外,区内天然形成的峭壁及因矿山采掘而产生的陡坎等微地貌也较发育。
2 区域地质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康滇地轴北段、泸定~米易台拱之泸定台穹东缘,区域构造部位为康定变质核杂岩体东缘。康定变质核杂岩体周边和内部发育有一系列的脆~韧性剪切带,其中杂岩体基底岩系的变质核内部的网络状剪切带控制了康定大渡河矿集区的分布。
区域断裂构造在该区矿床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地区的断层是多期岩浆作用的通道。在褶曲过程中由岩层的层间滑动形成的层间裂缝(破碎带),为矿液运移、储存提供了空间通道和场所,是金矿有利赋存部位。矿区围岩蚀变较发育,包括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类型,分布在控矿断裂构造和金矿化带内。
区域地层分为结晶基底层和盖层两部分组成,二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内结晶基底主要分布于大渡河及其两侧,主要由康定群结晶基底和北部少量中上元古代盐井群褶皱基底组成两者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康定群昔称康定杂岩,分布于区域中部,为一套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的变质岩地层,分为两个组:上部冷竹关组,主要由黑云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闪长变料岩、混合花岗岩等组成,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下部咱里组,主要由闪长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斜长角砾状混合岩、长英质混合岩、花岗闪长质混合片麻岩等组成,该组为黄金坪金矿含矿岩层,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盖层主要分布于基底的周边,除寒武系缺失外,其它各系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为一套地槽沉积的地层。
图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图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质
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康定群咱里组(Ptkdz)基岩,其次为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物。
灰、黑灰色中细粒长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黑云斜角闪岩,黑云阳坡麻粒岩,斜角长麻粒岩和变质玄武岩,硅质岩厚度>1326m。
岩石一般受到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的影响,95%以上的是混合岩石。根据变质混合岩化程度和岩石类型自西向东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岩性带,它们以渐变过渡接触关系呈近南北向展布。
矿区褶皱不发育,以断层、节理发育为主。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断层,构造相对发育。主要断层是F1,F2和F3。断层F1主要控制金矿一号矿体,断层F3主要控制金矿三号矿体。
区内岩石中节理发育,主要属剪切节理,节理面较平直规则,分布不均匀,常相对于集中沿构造带,呈带状产出,长度一般数米-数十米;密度一般3-5条/米,部分地方达10条/米以上。节理走向以NE和NNW为主、NW向和NNE向为次。
3.2 矿带特征
该区域发现两条金矿带,主要是由F1剪切带控制的Ⅰ号矿体,其次是受F3剪切带控制的Ⅲ号矿体。矿区一号金矿带中圈出了Ⅰ号金矿体及其支脉,矿体赋存于前震旦系康定群咱里组中,地表出露长约510m,宽度0.2m~4.59m,控制最大垂深508m,总体产状113°∠74°,矿区三号金矿带中圈出了Ⅲ号金矿体,矿体分布在一号金矿带的西北面,工程控制长约540m,宽度0.1m~2.59m,推测矿化带垂深500m,总体产状120°∠76°。矿床规模为中-大型,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属破碎带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
3.3 矿体特征
Ⅰ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出露于闪长质混合岩(Im)中,产于F1断层脆-韧性剪切破碎带中,地表采空区长189m,延伸勘查控制工程有PD1483m中段、PD1405m中段、PD1403m中段、PD1335m中段,呈较规则的薄脉状,局部具膨大、收缩特征产出,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均比较连续,剖面上矿体沿倾向由地表向深部倾角由缓变陡,呈膝状形态,矿体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延伸,倾向南东110°-130°,倾角65°-82°,平均倾角约74°,工程控制长度约1095m,控制矿体垂深508m,斜深约524m。矿体最小厚度0.57m,最大厚度1.77m,平均厚度约0.88m,矿体最低品位2.43 g/t,最高品位4.93g/t,平均品位约3.06g/t。Ⅰ号矿体厚度变化系数67.8%,品位变化系数39.42%,属于品位较均匀类型。
Ⅲ号矿体位于Ⅰ号矿体北西向650m处,产于闪长质混合岩(Im),产于F3断层脆-韧性剪切破碎带中,延伸勘查控制工程有龙打沟1号、龙打沟2号平硐,呈薄脉状产出,矿体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延伸,工程控制长度约588m,矿体垂深100m,斜深约104m矿体最小厚度0.51m,最大厚度1.61m,平均厚度约0.92m,矿体最低品位2.41g/t,最高品位4.15g/t,平均品位约2.90g/t,Ⅲ号矿体厚度变化系数67.8%,品位变化系数38.11%,属于品位较均匀类型。矿体走向约22°,倾向南东110°~135°,倾角68°~84°,平均倾角约76°,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均比较连续,厚度比较稳定,倾向变化不大,但矿体在延深方向有逐渐变陡的趋势。
3.4 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铁白云石等。矿石中金属矿物具有垂直分带性,浅部种类、数量较少,仅见黄铁矿和自然金,深部除自然金外,并出现碲-金-银矿系列矿物。
矿石以结晶结构为主,交代结构、压碎结构次之,矿石构造以浸染状、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等构造为主,斑点状、条带状、蜂窝状、土状等构造次之。矿石自然类型按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划分出黄铁矿石英脉型、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黄铁矿蚀变岩型、褐铁矿型四种,矿区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为主,矿石工业类型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
矿区围岩蚀变较发育,包括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类型,分布在控矿断裂构造和金矿化带内。
4 找矿方向探讨
经过本次延伸详查工作,结合本区地质构造特征情况以及矿体赋存状态、空间分布、产状、矿物组分等要素的研究,对该区域金矿找矿方法取得了较高的认识,简要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该区域的金矿成矿的首要条件是断层(剪切破碎带)为热液提供通道,同时也提供容矿空间,故构造的研究是本区金矿找矿的重心。
(2)该区域的金矿类型大多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和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故石英脉可作为本区金矿的一个找矿标志。
(3)该区域的金矿石中含有较多的矿物成分,其中金属硫化物的含量较高,且金属硫化物的含量与金矿的品位呈正相关,故金属硫化物也是本区金矿的一个重要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