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 育人共赢
2018-02-27许艳媛
许艳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逐渐被大家注视起来。家庭教育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引向使教育走在正确的路上,这还需要家长与学校高度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使成合力,二者紧密地配合,才能达到育人的双向共赢。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学和学校教育等。而家庭教育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校合力;家长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9-0209-01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与影响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基础,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也必然会遇到重重挫折。因为每个学校都有他固有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会按既定的规划,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有目标地培养。这时,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兴趣、习惯、爱好、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就会从不同程度地突显出来。我们就发现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在学校中会很快适应并融入其中,而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则会面临较多困难,甚至是问题百出。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连续且持久
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因为孩子生活在社会、学校、家庭之中,这三者都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家庭教育,他的影响力是最早介入的,而且也是最为持久的。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影响到老。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较为复杂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既是多面的,又是复杂的。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它的影响绝不会因为有了学校的教育而丧失。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更有负面的。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5+2=0。在学校5天辛辛苦苦的教育效果有时竟抵不过学生2天受到的家长的影响。所以,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合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使教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二、家校合力的有效措施
(一)家长配合学校教育
1.做学习型家长。由于家庭环境千差万别,每位家长的教育理念都不尽相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因此,要想与学校的教育方向保持一致,家长們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使家庭教育保持正确的方向,并与学校积极有效地配合,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育人的艰巨任务。否则“各吹各的调”,教育力量就会相互抵消。
2.高度关注学生在校情况。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表现,有助于家长们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同步性。
(二)学校扶持家庭教育
1.开展交流型的家长会。现在很多学校由于活动较多,老师疲于应付,开展家长会的方式方式都较为单一,大多数情况都采用汇报成绩和平时表现的方式。成绩好的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成绩不好或是调皮捣蛋、经常犯错的学生家长被留下单独训话。这样的家长会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与引导的作用,并不能给处于迷茫无措的家长任何有效的指引和帮助。如果我们把家长会变成解决问题的交流会,理论指导的家长大课堂等形式,让更多的新教育理念、知识、经验互相传播,也许会让更多的家长真正受益。
2.进行有效的家访。在家访中,教师既要向学生家长面对面地宣传教学改期的发展思路,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又能就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同时教师通过家访能及时掌握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要求与建议,全面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积极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自觉地改进教学。在家访中实现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共赢。
3.建立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当今社会,网络和通讯设备高度发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随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将学校、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及时的告知与处理。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作为家长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清河.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方华.家校共育赢未来——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江西教育.
[3]李培明.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