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七颗钻石》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2018-02-27赵平

读写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赵平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本文以《七颗钻石》为例,从尊重儿童本位、关注课标要求、立足文本特点、尊重作者意图等几个方面谈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从而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活化语言运用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增长,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

中图分类号:A,K5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8-0211-01

一、尊重儿童本位,促进能力增长

《七颗钻石》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四年级的孩子10岁左右,10岁的孩子处在儿童的后期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其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归类、对比、推理等能力也开始增强,此时的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他们渐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转向主动的学习主体。对于童话教学,他们的学习需求已经不简单停留在了解童话内容,感受童话人物上了。

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们梳理出来很多训练点:概括童话内容,复述童话故事;感受童话故事一波三折情节曲折的魅力,学习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利用课文补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不是这些内容都作为教学目标,或者都可以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们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学习基础,指向“有生长”的训练点,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练习说话,梳理童话内容,感受童话的“奇”。(2)多种形式朗读,读出童话的“美”。(3)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表演童话,感受童话表演的“趣”。

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才能避免阅读教学总在一个平面滑动,才能让阅读课堂更有吸引力,让学生更有学习兴趣,语言理解、阅读策略、思维能力、鉴赏能力等在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长。

二、关注课标要求,落实语言训练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要不要指导?当然要!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如何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要解决好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是教学目标制定的指南。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遵循课标的总体目标与内容要求,更要依据学段目标与内容来确定。

在教学《七颗钻石》时,老师在引导读句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找了很多地方,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老师指导朗读,童话里的人物是有喜怒哀乐的,小姑娘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哪儿也找不到水”她找了哪些地方?让孩子们完全进入童话的角色,体会人物心情,不仅读好了童话,而且也感受到了“哪儿”这个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立足文本特点,“活化”语用目标

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前,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本,寻找对形成学生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知识或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语用”目标。

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们在第一板块“读读聊聊,感受童话的奇”时,通过了两个步骤:首先请孩子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联的内容,试着用“因为……所以……”把课文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孩子们说完后,再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故事里,有哪些内容是你出乎意料的?用“竟然”来说说。”这样的练习,细化了目标,不仅落实了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标的要求,而且练习了说话,感受了童话的神奇。这种目标的具体、细化、可操作。

四、尊重作者意图,深化目标达成

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们查阅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列夫托尔斯泰并不只是我们记忆中的大文豪,他也是一位教育家,而且特别关注青少年教育,对俄罗斯的教育影响也非常大,有过不少关于“爱”的名言,比如“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等等。所以,我们想,通过《七颗钻石》,作者可能更想告诉孩子们“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爱就是在爱与被爱之间得到永恒,永恒的爱才能让世界充满生机与希望”。在教学第三板块,感受童话的趣时,学生在表演完“仁爱无价”这段内容后,老师对表演的学生进行了采访,先问过路人“当小女孩把水罐地给你后,会不会把水喝完”,再问小姑娘“当过路人把余下的水递给你时,门外又来了一个焦渴的过路人,你会怎么办”。结果学生的回答都是“我会留给他”。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真实地感受了“当我们在爱别人的时候,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会得到更多的愛”,最后老师总结“一个人表达的爱愈多,别人就越爱他,他也更容易去爱别人。爱就是以此方式变成永恒。”道出了作者真正想告诉孩子们的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童话里蕴含的道理。这也正是核心素养里的“人文底蕴”“社会责任”的培养。

总之,我们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材系统性的内在规律,尊重课标要求,尊重作者意图,以语文能力形成的科学性来观照,着眼文本、教材的系统性,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文本个性,重视文本的价值,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