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8-02-27吉玉

江苏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实践性语感

吉玉

【关键词】閱读教学;语感;生长性;理解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9-0062-02

所谓语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顿悟力,它有助于阅读主体深度把握语言文字内涵,实现阅读主体、文本和作者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简而言之,语感就是听得明白、看得透彻、说得清楚、读得深情、写得生动,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学生语感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其文本解读能力,优化其表达能力,提升其语言素养与文化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肤浅感觉,它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感性和理性体验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如果没有语言感知力,就无法谈及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将大大削弱,语文素养也会大打折扣。

1.立足词句,寻找学生语感的生长性。

一个得体的词句会使表达更畅达,染上鲜明的感情色彩。以一些关键词句为抓手,通过比较、推敲、取舍等策略训练学生的语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立足文本,抓住有利于解读全文、解剖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使学生的想象具体化、形象化、情节化,从而让他们感悟词句背后丰厚的意蕴,体验词句的表现张力。

(1)解读词句意蕴。词句有高度的概括力,浓缩着作者的情愫,它们是句子的脉搏和句意的支点。苏教版六上《莫泊桑拜师》“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这句话中,“焦急万分”体现了莫泊桑为自己的平庸之作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已,也折射出他对写作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但它是概括的、模糊的,读者无法形象地感受到莫泊桑焦急时的言行举止,而这关乎他们对文本中心的体验。就此,可以让学生想象莫泊桑“焦急万分”的具体表现。

学生1:莫泊桑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坐在书桌前唉声叹气。

学生2:莫泊桑不停地挥动着笔,将稿纸涂改得密密麻麻,但仍不满意,于是,一股脑儿扔进了壁炉。

学生3:莫泊桑寝食难安,在书房里不停地徘徊,时而自言自语道:“难道我没有写作的天赋?难道我永远成不了优秀的作家?”

如此,莫泊桑焦虑忧郁的举动和神情跃然纸上。学生就会具体形象而深切地感受到莫泊桑对写作的执着追求。

(2)体味词句韵味。词句有色彩、有温度、有感情,但它的妙处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熠熠生辉,彰显出勃勃的生命力。苏教版五下《海伦·凯勒》“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这句话中,“隔绝”可否换成“隔开、隔离”?通过换一换、比一比,学生不仅清楚地理解了“从此”与“隔绝”构成了整句的思想与内核,更深刻体会到海伦不见一丝光明、不闻一丝声响的不幸遭遇是多么凄惨和无望。这也有力地诠释了后文“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一词见精神,深入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词句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在无声地倾诉着作者的情怀。

(3)发掘词句表达层次。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有着迥然不同的效果。在苏教版六下《夹竹桃》一文中,“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两个分句其实都是表现夹竹桃花开三季,在烈日下昂首枝头、在秋霜中吐艳的韧性。但“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换了个表达方式,用迎春花暗示春天,用玉簪花和菊花暗示秋天,重复而不累赘,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夹竹桃那生生不息的韧劲和从容绽放之态更加细腻可感,作者的褒赞、热爱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这些蓄积作者、文本人物感情的修饰语,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品味这些词句的妙用,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准,感受人物的智慧,使他们于无形中获得语感的积淀。

2.突出朗读,提高学生语感的理解性。

语感产生的原理,是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神经元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语言刺激可使听觉与概念相联结,熟悉的语言流自然而然从记忆中溢出,意义概念、语言片段就像视频一样在眼前展现。美学家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朗读是感悟语言的方式与过程,也是感悟语言的结果。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潜心、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方能使其悟出仅仅通过语言分析难以触摸到的内涵。例如:苏教版四上《珍珠鸟》全文洋溢着作者与鸟和谐相处的淡雅而诗意盎然的情感。把握了这一基调,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一边品,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和鸟相处无间的情感,学生不难从“(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竟然落到了我的书桌上……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些话语中感受到珍珠鸟之所以如此活泼是因其对作者的信任,而所有这些都缘于作者对鸟无声的爱。

3.创设语境,提升学生语感的实践性。

叶圣陶曾说:“训练语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他们敏锐的语感。

总之,语感是语言感受力、鉴赏力、表达力的合力,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实践、训练、积淀过程。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努力探索、不遗余力地训练方能达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

猜你喜欢

实践性语感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基于线上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研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重视语感培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