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旋转门”机制的职教师资建设探究
2018-02-27樊玉成
【摘 要】职教师资培养一直是加快现代职教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在学校和产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旋转门”可以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基于政策引导、职教内需、企业发展和教师成长等现实需要,确保“旋转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顺畅运行,以形成职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养;“旋转门”机制;要素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4-0078-03
【作者简介】樊玉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分院、宜兴开放大学(江苏宜兴,214206)科研处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两会期间提出,职业院校要促进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当老师,学校的老师也要到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自此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种校企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通道。
“旋转门”人才建设机制起源于美国,意指美国学者和官员在民间智库和政府之间的双向“旋转”。“旋转”一方面确保了智库与政府间的长期密切联系,使得智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港湾,也使智库的舆论影响力直接渗透到政府决策的核心;另一方面美国政治的活力和有效性也因有了思想、资金、研究等都独立的智库学者的“旋转”加入而有了保障。显而易见,“旋转门”机制使知识与权力得以最有效结合,并使知识和权力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愈来愈高。进入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能胜任校企双岗的教学团队。陈宝生部长提出的校企互聘互兼的师资“旋转门”双向建设机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职教师资参与“旋转”的基本流程是在建立保障机制的前提下,明确教师进企专业实践的内容,设定教师专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并以教师进企达成的旋转实效促进实践内容的丰富和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旋转”的循环上升。
一、“旋转门”运转的现实需要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党的十九大明确了职业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这些为教师和企业人员开展“旋转门”式的角色互换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职业教育的本质需求
职业教育要培养能胜任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等岗位的技能人才,必须依靠企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工艺创新来实现其教学的实践性、生产性。但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缺乏规模性的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等短板,亟须借助企业力量来提高技术更新、研发能力。
(三)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以技术、资本和管理等参与职业教育,能够获得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旋转门”正好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来施展其技术及运营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四)教师成长的内在驱动
时代的发展要求职校教师应将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作为长期的内生需求。“旋转门”正好为教师进企实践提供了有效通道,方便教师接受企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解决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的问题。教师“旋转”是“带着问题下企业,带着新技艺新方法重回课堂”,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旋转门”机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与可行方式,教育者和企业实践者的角色转化应成为教师自我追求、自我行动及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旋转门”机制的实施要素及其关系构建
“机制”的百度百科释义是“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据此,“旋转门”机制应该包含人员、职责、制度和激励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运行。
(一)身份界定
首先,学校要界定好外聘教师的进校身份,或是担任教学任务,比如客座讲师、专业建设专家、兼职企业专业带头人、兼职骨干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等;或是担任学校理事会成员。其次,要厘清外聘教师的选择范围,比如校外实习教学基地的管理专家、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社会能工巧匠等,以此提高外聘兼职教师送技进校的质量。再者,要考虑外聘教师的专业范畴,重点满足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特色专业的教学需要。教师下企则身兼教育培训师、管理咨询师、企业文化创设者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学习者等多种角色。
(二)职责明晰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39条要求教师“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第40条要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两条规定指明了教师实践教学的方法,明确了教师的技能教学任务。为此,职业院校要着重明确外聘教师的特定职责,比如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科研合作、课程教学、学生实习与创业指导等,支持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攻关、协同创新等。同时对教师下企也要有具体的生产、研发或管理任务要求,要求教师自觉将企业實践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即时更新课堂教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达成以企业实践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
(三)制度保障
建立管理制度,规范教师下企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进企时间,保证专业教师每5年有6个月的企业实践;完善企业人员进校施教的引入标准、引入方式,设定引入总量,限定兼职教师占比不超过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0%;明确外聘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要求及教学规范。以制度保障职业院校拥有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四)绩效考核
细化引入企业人员的绩效薪酬考评规则及校企联合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分配方案,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并将兼职人员的任教情况及时反馈给其人事和劳动关系所在单位;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把教师企业实践学时(学分)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评条件范畴;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参加实践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教师下企实践的内驱力。
(五)自转共转
“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当老师,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工作”,既有校企人员在校企之间的循环自转,还有校企之间“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循环共转,它明确了校企共培职教师资的合作目标,提供了校企共育师资的研发载体,建立了校企之间的创新链接。基于校企共同利益、循环往复的自转和共转应该是“旋转门”的主体内容。
三、“旋转门”机制的创新之处
(一)多元支持主体的参与
校企双向“旋转”中,有了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参与,学校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成长支持组织,而是融教、研、产于一体,改变了以往有职校教师受邀到企业开办讲座但企业人员面向教师授课或技艺传承偏少的现象。
(二)教师自我“旋转”的自觉
“旋转门”式的教师研修是破解职教师资培养难点的有效举措。“旋转”尊重了教师的主体精神,满足了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旋转”全过程,自主确立努力方向,主动把企业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
(三)知识技术最优的结合
专业教师进企业、企业名师进课堂,形成行业技能与标准和课堂知识间的双向转化,“旋转门”成了沟通知识和技术的桥梁,成为校企合作的创新载体。一方面,“进校施教”的企业人员所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可以转化为教学知识,更新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承担企业的职工教育与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与推广等,能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在这种“旋转”中教师的知识和技术得以有效结合,最终生成了校企发展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