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绘画空间意识的真实性与虚构化

2018-02-2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屏风交代绘画

(六盘水市文化馆 贵州六盘水 553000)

一、写实性绘画的几种空间探索

写实油画需要研究透视法与解剖学,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甚至现在,某些绘画也讲求艺术与科学的一致。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真实的空间表现。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在画面空间里又可以加入多个空间的表达。

1.单个空间表达

写实的独幅绘画作品大多追求现实存在的一个单一的具象空间,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内反映事件的“在场性”。也就是说,此类空间构图的作品正是旨在再现或表现这样的现实的具有特定时空的外部世界。因为这种构图的审美造型方式属于经典的、一般的美学法则,在绘画创作中比较普及。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属此类,构图中注重主要人或物在空间中的位置。为更好的视觉需要经常运用到黄金分割率。使绘制的物或景具有典型性。

2.空间内并置另外空间的表达

在描述的一层空间内重叠交代另一层空间突破了单一空间的单调与孤独。早在中国五代时候,便有了空间重叠的绘画先例,周文矩绘制的《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过会棋情景,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因在屏风中又画屏风的缘故,故曰“重屏图”。四人下棋的空间与画面屏风中交代的白居易“诗意”的画面空间并置在一起,别有风味。

70年代高潮创作的《雨》,画面是一辆公交车行驶在雨中的场景。作者在第一层空间中描述了公交车中沉重的哀悼的人们,同时为了点出题意与交代具体的空间地点,又通过车窗玻璃的反射,交代出画面的另一层空间——天安门广场,引人遐思。

3.多层空间表达

绘画力图摆脱单层空间的纯空间性与非时间性的单一有限性而寻求并确立的一种构图方式或法则。这种方式或法则在新时期绘画的空间探索中显得很流行,这并非一种创造性的构图,但是画面内容的信息量的确增多了。

为了最大化的涵盖画面内容,创作者也经常采用分割、并置等手法,以达到多层空间表述的效果。或者说是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场景。此类表述方法,形式自由,内容丰富。在装饰性绘画与现代主体性绘画创作中经常用到。其手法意识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将多幅画面“装配”在一个场景中以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一定的时间流程。

当代绘画中,画老照片的作品也可以作为是对多层空间的表述。比如,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第一层空间描述的是照片本身,第二层空间描述的就是照片反映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定的人物状态。早在1990年,张晓刚便萌生了创作一系列多层空间的想法,将错落的时空与作者的精神空间糅合在一起,记录一个心灵受伤者的成长经历。张晓刚将其命名为《重复的空间》。

二、中国绘画的空间追求

无论东方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对空间表现和立场上持有不同的方式和态度。与西方传统经典的构图规律一样,中国山水画也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形成了一种样式与典范,从绘画本质来看,以崇高的山岳作为山水画表现的对象与主体,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象征和追求。也就是说,对画面空间的表现已经超越了空间本体。已经推崇一种静穆、崇高的精神境界。对自然的认知已经不再停留在单纯的空间实体上。“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山水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三远”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就清楚的交代了中国画里面观察自然的方法。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在表现上技巧上的一大艺术成就就是“以大观小,移步换境”的构图方式,既“散点透视法”,它采用“移动透视”,“不定点透视”的手法来处理构图,这样可以不受固定的视野的束缚,便于把不同关键和时间出现的。而又相互联系的事物完整地处理在一幅画里,从而更加突出.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实有空间的超越与精神空间的提取

从中西方绘画的发展规律来看,都有从写实到表现发展的趋势。无论是西方的古典到表现主义还是中国画宋代理性山水到到元代写意山水的的发展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革。

黄公望的《富川山居图》被誉为从真山真水中提炼出来的杰作。画面风貌直率、写意、重神韵而轻神似。实际上,元代绘画在用笔、用墨的“内在价值”有了“自觉”的认识。而黄公望将皴、擦、点、染的用笔、用墨在形态上进行了一定的抽离和强调。尤其在用点方面,进行了画面形态的解放。使中国绘画获得空前的自由。而将“点”从画面中脱离出来的意义就在于完成了以笔墨来表现自然到借自然来表现自己的转变。从而画面的样式与空间也更加观念化。

培根喜欢用几根独立的线条来交代一个虚无的空间,这个压抑、非实有的封闭的“墙体”却暗含隐喻。剖开画家生存的背景跟环境,从绘画的本体语言上来看,培根将现实的环境进行概括提取,这种以线条概括的空间,很好的交代出画面人物所处环境的孤独感。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个人认为是从培根画面吸取了一些元素的。他借鉴的并非画面的背景处理,而是人物的精神面貌与人物的概括提取上。上面提到,培根用线条来概括表象空间,来达到精神上的象征意义,而曾梵志借用线条来概括提取人物的面貌结构,也同样达到了对人物本质的概括提取作用。当然,也不能否认他借用了中国线描的绘画表达。如同黄公望将画面的皴点解放提取出来一样,曾梵志将线条与人物面部的血色进行了夸张提取,以达到一种观念的表达。也很好的体现了人物结构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屏风交代绘画
固表防感玉屏风 珍贵如玉肺不虚
体虚易感冒喝玉屏风汤
交代
交代
盗墓者的“交代”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汗证70例
玉屏风配合三伏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