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2018-02-27林丹
林 丹
(辽宁省庄河市步云山乡中心小学,辽宁 庄河)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小学教材中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更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的主要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种文明演变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小学教材中,能够使得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教育原则,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而为培养优秀国家人才贡献出一份力量。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要想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意义,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材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具体渗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教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同时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对小学生未来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这门课程中,需要依托教材,进而辅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具体渗透:
(一)创建丰富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可过于掩盖教材,应切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文学材料,进而辅助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用来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一定的社会认知。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共建绿色家园》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共建绿色家园的意义渗透其中,先向学生讲述绿色家园的重要意义,绿色家园对于我国生活环境的重要影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文化理念,其中生态环保、植树造林、节约用水都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方法。然后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具体描述,利用图片、演讲或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绿色家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其课外生活。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普遍存在不受管束、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特点,若一概使用语言教学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可以每节课上课之前,向学生讲解一个绿色家园建设的小故事,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度。比如:可以向学生讲述《环卫工人》的故事,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环卫工人为了生态建设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每天日晒风吹,在共建绿色家园的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引以为榜样,并以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基础,确保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并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标。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让学生从小培养爱国情感并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用古代的著名诗词,将其作为文化发扬的载体,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在《家乡人的故事》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家乡平凡人的故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家乡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承载了由古至今多少年的文化底蕴。另外,教师可以重点对家乡人的劳动成果进行阐述,并重点论述在平凡岗位上发挥社会价值的岗位劳动者。例如,农民为四季丰收、为社会创造粮食,并不畏风雨。学生在学习之中,了解到在每个平凡的岗位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都得到了弘扬,学生会引以为豪,并增加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贯彻落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的小学课堂中,若只停留在灌输式教育中,是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此一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世界人民手拉手》一课中,为了将教材中的思想充分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和一些材料工具,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世界经济文化的形式;其次,再向学生讲述文化的发明与传播路径,使得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来源,进而令学生对文化养成一种自豪感,为传统而感到骄傲。此外,在为学生讲述世界以及民族文化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传统文化节日的来源,并将其与现代的文化作为对比,了解世界经济文化融合的意义,教师可以举例世界文化融合的例子,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认知社会的初期就培养一种文化素养,使其充分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建立小学生的人生观。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出发,将传统文化渗入到教学中,为学生的全方面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