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教学方式

2018-02-27

新课程(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原则数学知识教学方式

高 存

(陕西延安市志丹县中学,陕西 延安)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科的基本特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新的、高效的,符合课堂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应用,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要符合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建立在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根本的条件下,坚持构建性学习方式原则、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以及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原则。(1)构建性学习方式原则是以学生为基础,提倡的是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刻板性和单一性,更加重视课堂灵活性和互动性的构建,使课堂教学不在单一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练习或者模仿,而是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创新。(2)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强调的是师生角色的交互,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落实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这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设计原则下,师生之间互动性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也得到有效的转变,这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更加适应新课标下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3)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原则突出的是对学生逻辑性和思维性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并且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对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创设符合要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发散思维,加强体验,以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概括能力、数学知识运算能力、数学分析能力等,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奠定基础。

二、初中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下,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整体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较低。对此,在应对新课改理念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全面落实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在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研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路径,为改善初中数学教学形式,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创造条件。

1.学生小组方式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小学合作交流过程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如:(1)优困生均衡搭配。基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学习基础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小学合作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以强化教学过程的整体调配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2)分层搭配分组方式。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以进一步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促进,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式,制定明确的学习方向,帮助学优生增强成功的体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以促进课堂教学达到整体的教学效果,保障全体学生掌握基础课程。

2.实例探讨方式

初中阶段学生基本已经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综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实例探讨的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去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规律性,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归纳、总结、应用,能够根据实例进行分析,提出自身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活动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实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引入新知,促进学生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小组的进展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和理想的效果。

初中课堂教学的设计要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积极应对新课标的客观要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研究高效的教学方式,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的表现性和感染性,使数学教学能够真正地体现对学生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原则数学知识教学方式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