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引子,凸显语用核心
2018-02-27林雅玲
林雅玲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福建 宁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性学科”。诚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定位为“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教材这个“引子”,聚焦语言因素,在教学中有效践行“学语用”,引导学生从感知、实践到迁移、运用,获得言语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教材,发掘文本特点
纵观教材中的选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本都有它独有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教师应沉下心来研读文本,提炼文本,找准教材独有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重视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色、叙述方式等习得表达方法,以提升其语用能力,发展其语文素养。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一课,课文的思路与“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因此依据文本表达特点,我紧扣课后练习题第四题:找出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紧紧与课文内容扣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前后联系,领悟事例,循序展开。同时结合本册内容——第14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小骆驼“委屈—担心—自豪”的心理变化;第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主人公小汤姆的“惊喜—很不情愿”的心理变化。这一环节的牵引,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运用,实现了教材之间的横向拓展,自然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变化刻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出示“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教师抱着一叠改好的试卷走进教室,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及切身体验,运用心理活动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变化。教师加以引导及点拨,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揣摩、去发现,获得相应的、满足而愉悦的阅读体验,使教学变“厚”了点,“深”了点,促进了文本的“增值”。
二、依托教材,习得言语表达
“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象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国学大师夏丏尊就语文的核心价值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凭借和范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探究与发现,以教材为拓展点,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巧妙引导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奥秘。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月光启蒙》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是对母亲悦耳动听嗓音的描写。“你是怎样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呢?‘芳香’一词平时是用来形容花香或空气的,声音怎么可以说是芳香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采用“导”“悟”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从“芳香的音韵”中可以看出母亲嗓音的甜美,听着母亲吟唱就像闻到花儿的芳香一样舒服,那花香四处弥漫,此时的作者已经沉醉在母亲甜美动听的嗓音中了。当然无需明确告诉学生这种“通感”修辞手法,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情趣足矣。接着巧妙地穿插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语句,引导学生体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时续时断,隐隐约约,而荷香清淡幽雅,若有若无,香的感觉与听的感觉有相似之处,作者将嗅觉描写转移到听觉描写,营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让人回味。这一环节有针对性地再次渗透这一表达方法,然后出示句式“妈妈鼓励的话语,犹如——”“悠扬的琴声好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练写,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使“表情达意、文以致用”落在实处,从而也达到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这样的导学,透过语言进入语境,依托语境学习语言,学生在阅读吸收与学话倾吐的相互交融中,促进了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
三、善用教材,拓宽学习外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建立“语文生活观“,善于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丰富的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实践情境,打开另一扇窗,让学生从窗口看出去,走出去,有新的发现,新的实践体会。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临近毕业考,学生即将离开母校,我特别安排了一项综合实践活动——《难忘小学生活》。可以让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表达——回忆六年时光,写下难忘的人和事;给敬爱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真诚写好临别赠言,留下永久真情;精心制作班级纪念册,寄托无限的深情厚谊;为母校做点事,表达自己的感恩与祝福;开展毕业联欢会,抒发美好的真情与梦想;畅想二十年后相聚,怀揣对明天的憧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有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产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结合教学开展有关古典名著《水浒传》的读书活动——以“人物篇”“环境篇”为主题,摘录相关的精彩描写,设计“经典·水浒”手抄报、介绍“我心中的水浒英雄”、完成“水浒人物谱”档案表、品味《百家讲坛》“水浒智慧”、举行水浒故事擂台赛、撰写《水浒传》的读后感、开展“漫谈水浒”阅读交流会等,这样融阅读积累、口语交际、习作于一体,培养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从事半个世纪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文为范例,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关注语言形式,引导学生亲历语言实践,力求达到“言意兼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这样长期的练习中得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