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对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发展研究
2018-02-27薛阿梅
薛阿梅
(甘肃省会宁县土高山乡中心小学,甘肃 会宁)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与实力的限制,农村学生的文化传承教育得不到学校与家长的充分重视,导致许多优秀文化得不到传承。但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实力的飞速提升,各级教育部门逐渐注重对农村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开始对农村学生普及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村学生也能够吸收到优秀的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文化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一直是广大小学教师所积极探索的方向,本文从课堂教学、家校互通、校风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探索,希望对广大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输出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教学学科之一,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便利,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僵硬、机械化的语言对学生开展应试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过于狭隘与呆板,不利于教师开展文化传承工作。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转化学生思维,加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的输出,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而应将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彩,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用更包容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痛惜,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我在课前备课时搜索了圆明园被毁文物的相关资料与背景,在课堂中结合文化故事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转达给学生。这样能让学生通过教师语言的氛围构建,在大脑中想象出当时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情绪,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了解,也科普了学生对文物相关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更加饱满与全面,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与能力的提升。
二、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活动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十分深远。小学生因年纪尚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需要积极展开班级、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触手可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爱上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当成一种习惯与自然。因此,教师不但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还要在校园活动开展中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交流与互动中,让学生能够接触传承正确、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为了让给学生构建更好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我与各班班主任进行联谊,开展了一次校园文化节活动,开设了相关传统文化摊点,例如汉服、书法、国画等,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材料与文献了解到正确、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让全校师生都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当中。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活动是一种十分高效且有效的方式,能让学生快速、全面地认知传统文化,能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的个人素养,为学生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联系家长共同建设优良的文化氛围
对学生文化传承建设并非教师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完美地展开,而是需要家长的全面支持与积极帮助,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养成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在过去的文化传承教学工作开展中,由于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与眼光局限,家长对学生文化传承的培养十分消极,学生在课后无法接受良好的熏陶,使教师的文化传承工作十分艰难与缓慢。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加强对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必须邀请家长的帮助,在开展教学中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也充分重视学生的精神食粮,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动积极地支持学生培养传统文化爱好,将传统文化浸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进度,让家长在学生的学习之余也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让学生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习惯。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精华,对学生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意识三观,但文化传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长期积累,转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惯性,主动去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将这种良好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散播在生活中,让学生在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之余,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