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境下“美活灵”课程建设构想与实践探索
2018-02-26唐柳燕
唐柳燕
本世纪初,柳州成为全国课改实验区,我校随之开启了课程建设的步伐,先后历经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从三级课程体系构建,到课程与学校文化融合,直至今天课程内涵进一步彰显智慧环境下的“美活灵”特色。始于2009年的课程与学校文化融合发展阶段,为今日智慧环境下“美活灵”课程的构建打下了重要基础。这一年,在政府的主导下,我校以原柳州市驾鹤路小学为中心校区,整合了附近的柳州市屏山小学、柳州市乐群路小学,并以二校为分校区,组建了柳州市驾鹤路小学大学区。依托中心校区的优质资源和品牌优势,我校从校名之“鹤”中做文章,确立了“活美”文化特色,启动实施了“以课题研究支撑学校特色,以校本培训创新保障学校特色,以课堂教学落实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研发丰富学校特色”的大学区发展策略,明确了大学区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为“以德立人、以学育智、校本促能”,希望通过课程建设进一步促进大学区“活美”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2016年,柳州市开始实施课程领导力建设三年攻坚计划,我校在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柳州市鱼峰区教研室的指引下,重新梳理了多年课程建设的丰富成果,申报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础教育“互联网+学校发展”专项课题“智慧环境下‘美活灵文化建设与运用研究”,决定通过进一步凝练学校文化,对现行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在“活美”文化中增加一个“灵”字,作为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的灵魂,牢筑师生人文智慧根基,致力培育灵魂健康、头脑灵活、身体灵动、心灵美好的“四灵”少年,以“四灵”分别对接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一、学校育人目标重构、文化理念升级及“美活灵”课程框架的形成
育人目标是学校发展的航标;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本质意义在于促进师生向着大家所认同的方向健康发展;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凝铸学校文化的重要渠道。育人目标、学校文化和课程,三者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
(一)为学校课程铸魂,将“活美”文化升级为“美活灵”文化
学校文化应基于传统,放眼未来,与育人目标有效勾连。我校校名有鹤,地处驾鹤山旁,近邻文化气息浓郁、历史悠久的驾鹤书院,2009年通过在“鹤”字上做文章,凝练了打造“活的教育+美的教育”的“活美”文化特色发展方向。在近年的课程领导力建设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新一届领导班子重新思考了学校的办学哲学,感慨于鹤的“灵”性气质,决定把“灵”字作为学校文化的灵魂,于是提出了构建“美活灵”文化的构想,并反复提炼、研究,给“美活灵”文化注入丰富的内涵。所谓“美活灵”,即内修美丽、外展活力、恒育灵气,三者的排序体现如下教育逻辑:只有先内修美丽,而后方可外展活力,最终确保恒育灵气。而所谓“内修美丽”,是指通过内修品德、法纪、美言善行等,打造师生的美丽气质;“外展活力”作为美丽气质的外在表现,指的是一种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师生行为的文明、规范、落落大方以及学校环境中所蕴含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恒育灵气”则是学校核心育人目标,即培育出让家长满意、社会称道、学校欣慰的“四灵”少年。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构育人目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站在社会人、受教育人、未成年人的角度,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和本校“美活灵”文化特色,我校重构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育灵气少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目标。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的思想是一致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培育灵气少年”,即培育“灵魂健康、头脑灵活、身体灵动、心灵美好”的“四灵”少年,“四灵”可分别对应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带有本校“鹤”之灵性气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立足小学阶段教育特点,既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体现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又能呼应家长期待。
(三)“美活灵”课程框架的形成
在之前进行“活美”文化主导下的“活美”课程建设过程中,我校曾经创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美活灵”课程重构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对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改革,把“美活灵”的文化理念由系列活动提升到课程层面、根植于课程当中、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我们的学校文化才会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进而散发出生命的灵性气质。我们把这种生命灵气称之为“智慧环境”,提出了“智慧环境下‘美活灵文化建设与运用”的基本构想,并展开了扎实的实践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理解的“智慧”,是“使人更具智慧”,这是一种内生的智慧,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智慧教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得以突破时空局限,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提供了可能,这是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态,以致于不少教育界同仁开始将教育信息化理解为“智慧教育”。显然,这与我们所理解的“智慧环境”是有别的。我们认为,一切技术都只是手段,手段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能够使人更具智慧,我们并不强调师生一定要运用怎样的教学手段,不管它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经过两年多的课题实践研究,我校对原有的课程活动进行了修订、整改、重组,初步构建了如今的“美活灵”课程框架体系(如图1)。
二、“美活灵”课程的实践探索
“美活灵”课程主要包括“美活”课程和“灵气”课程两个板块。所谓“美活”课程,指的是我们结合学校文化和地方特色,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小学段学科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所謂“灵气”课程,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推行的学科拓展型课程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综合拓展型课程两类课程。
(一)“美活”课程与“三美三活”课堂文化
“美活”课程是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决定课程建设的质量与品质。在长期实践中,我们为“美活”课程凝练了“三美三活”的课堂文化。所谓“三美”,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建构的“慧美”、合作有序的“雅美”、师生关系的“和美”;而所谓“三活”,指的是课堂组织形式凸显“活动”特质、学生思维凸显“活跃”特性、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凸显“活力”特征。
1.“美活”课程课堂教学六大操作策略
为了让课堂文化顺利落地生根,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最终确立了“美活”课程课堂教学的六大操作策略:一是研教材、定目标,凸显课堂“慧美”;二是强规则、练常规,凸显课堂“雅美”;三是促交流、重对话,凸显课堂“和美”;四是巧设计、助合作,凸显课堂“活动”;五是激思维、重参与,凸显课堂“活跃”;六是生为本、扣目标,凸显课堂“活力”。六大操作策略只是一种操作方法和理念的提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彼此和谐共存,有时密不可分。下面笔者重点介绍六大策略在教学中的操作技巧。
(1)研教材、定目标,凸显课堂“慧美”。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过:“研读教材是老师的第一基本功。有了透彻的教材解读,才能定准学习目标;有了正确的教学方向,才使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现实。”研读教材是“美活”课程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要求把握好以下三个操作要点:一是立足课标,二是紧扣教材,三是前后勾连,整合提炼。也就是说,教师研读教材,不仅要看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还要立足单元看全册、通过全册看学科,弄清学科整体与学段局部的关系,处理好年级各册教材之间的知识衔接,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网络。教师制定学习目标须从表述方式和达成指标两个维度一丝不苟地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表述方式要求:①尽量使用第一人称撰写,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②尽量使用课标中的目标动词,使表述更精准;③用尽可能清晰、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述。为便于达成目标,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必须可检测,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是怎么學习、怎么学会的。
(2)强规则、练常规,凸显课堂“雅美”。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有序地展开,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首先是明确课前准备常规,包括:①学习用品(书、笔记本、文具盒等)放桌角;②等老师上课要安静,语文课时可以不出声地背诵或默写古诗,数学课时可以不出声地背诵口诀或练习口算;③老师不下指令不乱翻书。其次是制订小组合作规则,包括:①未经老师同意不跟同学讲话;②同学在课堂上发表意见时不打岔;③听到“开始”再行动,时间一“到”则安静坐好;④组内发言时要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能听到。再次是教会学生合作技能,可以采用张贴“学会合作每日温馨提醒”的方式,针对学生在合作中的问题和不足给出方法提示。最后是强调小组分工明确,组员各司其职。
(3)巧设计、助合作,凸显课堂“活动”;生为本、扣目标,凸显课堂“活力”。“活动”与“活力”并行不悖。“美活”课程的课堂教学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巧妙设计,兼顾学情,聚焦教学目标,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推动者。为此教师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是关注全体,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比如四人小组按照成绩优、中、一般分类搭配,学习能力突出、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他组员各有分工等。平时小组内部相向而坐,座位可定期循环。其次是关注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情况,用好学校提供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资源包,科学设计小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反馈、交流、质疑、讨论,确保“活力”绽放。
我校现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资源包包括“改善口头问答的反应模式”“课堂讨论的反应模式”等,作为共享资源放在我校电子备课资源库,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从资源库中提取、使用。教师如果提取“改善口头问答的反应模式”资源包,可有选择地设计如下小组活动。①“合唱队”: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手势齐声回答问题。该法通常可用于回忆性练习和知识强化。②“手势语”:学生用手势回答问题。该法通常可用于检查学生是否记住或回忆起了某些主要事实或概念。③“数字头脑集合”:各组学生按顺序编号,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头脑”聚在一起讨论并形成统一答案;教师叫号,被叫到的学生在从本组成员中任选一人作答。教师如果提取“课堂讨论的反应模式”资源包,则可设计如下小组活动。①“四角提喻法”:教师提供四个比喻物要求学生选择与主题最契合的一个。此法通常用来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讨论问题。②“鱼缸型讨论”:教师在讲台前放5—7把椅子,选4—6名学生围坐在椅子上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空一把椅子供负责倾听、记录、评价且有意见发表的学生临时坐进来参与发言、讨论,发言结束再退回原位。台前学生讨论结束后,倾听者可以总结讨论者都发表了哪些主要观点、自己学到了什么、对方讨论得怎样,还可以提问讨论者整个过程中感觉如何、怎样拓展或修正自己的思路等。
(4)激思维、重参与,凸显课堂“活跃”;促交流、重对话,凸显课堂“和美”。课堂上的深度对话是师生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需要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各抒己见,以确保课堂交流呈现出真正“活跃”“和美”的样态。“美活”课程通过设计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科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2.“美活”课程课堂评价机制
好的评价机制不仅具有区分功能,而且具有导向功能。我校“美活”课程课堂评价基于“三美三活”课堂文化,设计了四个观察维度,简称“四看”:一看学习目标是否依标扣本,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否服务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二看学习常规是否落实,学生学习状态是否秩序井然、动静相宜、张弛有度;三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否真正促进学生学得好、更好学;四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否达标,包括回答问题声音是否响亮、自信,表达内容是否流畅、完整、具体等。在“四看”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美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见表1),使评有标、评定向、评导行、评促优,并把该量表作为我校校级展示课、随堂课、赛教课等评课、议课的依据。
(二)“灵气”课程
“灵气”课程以学科课程的深度开发和课程整合为背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为基本教学策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丰富、优化的学习情境中探究体验、生发灵性。课程整合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将语文学科的课内外阅读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一种是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活动进行整合,还有一种就是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进行整合。课程的具体内容视课程整合的方式而定。
1.“灵气”课程的两种类型
“灵气”课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学科拓展型课程,一类是综合拓展型课程。
(1)学科拓展型课程。学科拓展型课程实为国家课程的深度开发和校本化改造,宗旨是培养具有我校文化特质的灵气学生。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識的多元融合和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个性特长的培养。在目前阶段,我校的学科拓展型课程主要包括语艺统整课程、数学思维训练课程和英语戏剧课程三种。
语艺统整课程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统整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旨在充分发挥语艺学科协同育人的作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新鲜的获得感。(详见本期相关案例)
数学思维训练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与综合,它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注重在拓展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并在不同学段融入不同类别的纸牌游戏,使教学过程呈现为更加自由、开放的形态。比如:在低年级融入合“我是神算子”游戏,让学生抽出两张纸牌并用纸牌上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提高快速反应和运算能力;在中年级融入“巧算24点”游戏,让学生学会总结算法,以3×8=24为例,就是将四张纸牌中的数学通过四则运算,先想办法得出3和8这两个数,再快速得出24这个答案;在高年级融入“扑克牌思维”推理游戏,先抽出4张纸牌,再告诉学生这几张纸牌的位置关系(如黑桃A不是第一张,红桃A既不是第一张也不是最后一张,方块A在黑桃A后面但不是第三张,梅花A不是第二张),让学生为这4张纸牌排序。总之,数学思维训练课程将游戏融入数学学习,注重挖掘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不仅深得学生喜爱,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探究的热情,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英语戏剧课程现阶段还处于英语社团开发应用阶段,尚未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但普及到常态英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英语戏剧课程通过寻找课内外英语阅读的有效联结点,创新英语戏剧活动的载体,探索小学英语戏剧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为了有效实施课程,英语教师必须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小学英语分级阅读资源库,建立英语阅读评价的有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品格。
(2)综合拓展型课程。基于小学教育的特点,我校的综合拓展型课程主要包括成长体验课程和潜能开发课程,旨在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阶段的成长体验课程主要包括主题教育课程、成长仪式课程、节日文化课程、童心体验课程等,在不同月份穿插安排了不同的课程体验内容(见表2),课程宗旨是立德树人,促进“知行合一”,使学生的自我价值追求与社会需要协调一致。
潜能开发课程重在“志趣引领”,主要包括航模、电子百拼、小小发明家、创意科技、建筑模型等精品课程。其中创意科技课程最受学生欢迎,它把学科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以课堂实验教学或操作教学为主要方式,辅以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全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科技兴趣小组起始的创意科技课程这些年来渐渐成为我校科技节年度盛会的主角,吸引了更多的学生,于是发展出了颇具规模的创意科技活动班级联赛(见表3)。
2.“灵气”课程的教师评价
“灵气”课程属于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为了鼓励教师的开发热情,我校设计了“‘灵气课程教师评价表”(如表4),与教师绩效考评挂钩。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收集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成果资料,便于在我校艺术节、文化廊、微信平台中展示、交流,或参与相关评比活动。
我校美活灵课程遵循“实践—评估—开发”的建设规律,本着“建”“用”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积极推进电子化备课,便于一代又一代驾小人能够接力开发课程、完善课程。如今,我校已初步构建起各学科各类课程内容的资源库,包括完整的电子教案集和教学配套资源库等。课程建设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同时也将教师们的智慧和经验进行了分享,有效降低了青年教师课程开发的难度,丰富了我校课程建设的内涵,提高了我校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品质。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