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2018-02-26商霄
商霄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中的青年一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着力分析构建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必要性,解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循环性的学习机制、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机制、长远规划的保障机制、顺畅的运行机制四个方面,研究在高等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一方面,它为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了价值观的最高标准,是中国梦理想下前进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广泛性和普适性作用。另一方面,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了一个稳定器,成为凝聚和感召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针”,促使人民尽快达成广泛的相同价值共识和形成共同价值追求,为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献计出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总书记的这番话指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构建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当今大学生在社会转型、西方文化的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等关键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其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且偏离方向的现象,这为在高等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必然要求。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两种制度的对比,出现了社会制度价值观的真空状态
改革开放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很多人看到资本主义的发达与优越性,与起步相对较晚的社会主义中国作比较,混淆了视听。传统宣扬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在两种价值观的较量与角逐中,普通大众没有了判断标准,坠入价值真空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这种混淆的价值观提供了标准答案,更让高等院校的受众有了方向感。
2.盛行的消费主义,滋生了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随着供给的无限扩大,人们的消费水平必然得到大的提升。很多人开始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更严重的是,这种消费主义使那些习惯于节俭苦行的人们被迫接受“再教育”,从而滋生出享乐主义价值观,表现为意志消沉、萎靡懈怠、不思进取,把个人的感官快乐和实际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拈轻怕重,不愿吃苦出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敬业等内容,告诉大家富强既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目标,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靠每一个人勤勉工作、敬业奉献。
3.执政环境的改变,考验着高校党政领导
党在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下,执政环境变得尤其复杂:一方面,物质文化的全面提升使得为人民服务的条件越来越优越;另一方面,党还面临着拒腐防变的考驗,有些党员干部的价值观明显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其行为与言行违背了党的宗旨。近些年,违法违纪案件在高校党员干部中呈现多发事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文称,2014年2月~8月,至少17名高校领导干部被查处,其违法乱纪的背后往往是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其思想根源在于价值观出了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显然为高校党政干部在迷雾般的执政环境中指明了一条出路。
4.生活环境的改变,考验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高校和家庭给学生提供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舒适,吃饱穿暖的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如何描绘中国梦? 如何看待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如何看待人生?这些问题都涉及大学生的价值观。一项针对本科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只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并以此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大学生中达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一片净土掩盖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
曾几何时,大家公认高校是一片净土,因为高校聚集了社会中最富有知识的一个群体,他们理所应当在价值观问题上是清醒的、明确的,且能代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学生青春、有活力,是积极向上的,且承担着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这些认识致使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针对一些价值观不清晰、迷茫的人,而高校不少人在这个范围内。
2.高校重知识教育,轻价值观教育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重知识教育、轻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带有历史性的症结,唯考试至上,唯分数至上,学生的分数提高了,价值观却模糊了,甚至误入迷途。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也很突出,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忽视了对价值观问题的思考,或者有思考没答案。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案子、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悲剧,无不说明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出现了问题。
3.价值观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即使在有些高校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开展活动、讲座等方式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这些“一阵风”的短期化教育,很难解决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思想、认识最深层次的问题,更不能实现内化于心的效果。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的策略
价值观教育关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精神、思想、文化等问题是一个需要内化于心才能有实效性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时间、经历过程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必需的,且是一个动态的、常态化、常规化的过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循环性的学习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理论问题,只有在人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价值观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并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发展,是个不断丰富并日渐中国化的过程,且新的内容、新的思想不断产生。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所有受众要不断加强学习,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吸收新思想、建立新观念。高校教师及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党委学习中心组、教师集体备课、党课、团课等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各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机会,让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心”;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确保“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另外,理论学习要充分体现学习的循环性,避免“阶段性的运动式学习”,保证常规学习、长期学习。
2.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机制
所谓渗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乃至日常生活中,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渗透机制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主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就是将教育思想与内容渗透到高校的日常运行实践过程中,渗透在每一个“校园人”的日常行为中。渗透机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
高等院校及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日常工作中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言行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向高校及社会传递“正能量”。大学生要在日常交往、大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
3.长远规划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为教育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是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为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规化、常态化,教育保障机制要有长远规划,避免短期行为。一是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和践行上升到制度管理层面,对不积极、不重视、不符合要求的现象进行监督和约束,比如建立教职工学习制度、大学生学习制度、集体学习制度等。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根据各部门、各团体及个人的学习和践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掌握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情况,鼓励先进、帮扶落后。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般而言,学习教育活动会触及一些人的个人利益,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激励机制通过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刺激,激发人的积极性。在高校,要通过唱树典型、评优选先等方式,进一步拓宽激励渠道,调动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顺畅的运行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教育、学习、实际等各项活动,关乎个人思想、集体动向、团队氛围等,需要建立一套顺畅的运行机制,明确责任与分工,各负其责。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及决策层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把这项工作渗入高校工作的各方面。另一方面,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要充分认识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人生观、社会观的重要作用,要了解价值观失范的危害。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增强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各个环节一起联动的动态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全面育人的运行体制。
参考文献:
[1]王 帅.以五个“融入”为重点 加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1-123.
[2]居继清.从五个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理论,2014(25):10-11,27.
[3]鲁旭媛.构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221-222.
[4]曹喜龙.刍议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J].前沿,2012(24):41-42.
[5]周世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长效机制研究[J].求实,2009(11):27-29.
[6]梁定旭.网络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7-38.